花了足足十天的业余时间,终于读完了林肯·佩恩的这本厚厚的《海洋与文明》。深深佩服作者考据的资料丰富,包含的内容全面,从海洋的视角,展现了一部壮阔的世界史,能够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4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可谓分量十足。
地球表面分布着陆地和海洋。当人类在陆地上站稳熟悉之后,目光就早早地投向了海洋那片更广阔的领域。几千年的时间,人类从最初乘坐着简易的木舟接触临近的水域、捕鱼、短距离穿行,接着学会利用更大的船只运输货物、开展贸易、辅助建筑工程,进而扩大贸易交流路线、挑选适宜地点兴建港口城市、组建商船队、建立相关贸易制度,再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扩展疆域、建立海军、争夺海权、用航海路线连通了全世界。海洋把全世界的陆地连接为一个整体,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拉到面对面,航海事业的兴起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来说,谁顺应了发展趋势、率先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在海洋上比其他国家和民族走的更深更远,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能够在历史上占得一定的先机,获取丰厚的利益。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认识的逐步加深,不同大陆的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世界格局随之不断演变,海洋文明逐渐建立、发展、走向今天,与全世界息息相关。海权仍是当今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
在《海洋与文明》这本书中,林肯·佩恩介绍了海洋史上的丰富知识,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河流、海洋等水域上的贸易活动,历史不同时期的主要贸易航线及交易商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港口的兴衰、上层政策的转变以及由此影响的国家兴衰,航海路线沿线的文化交流,世界各国海军的建立和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海事事件,包括著名的海战、探险活动等。人类对海洋的探索逐渐加深,走的越深越远,就越有能力改变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林肯·佩恩就用详细的史料和生动的例子,勾画出了一幅海洋历史画卷。
整部海洋文明史由《海洋与文明》来诉说,在这里我只捡沧海一叶,说说海洋史上那些古老的航海文献资料。
1、美索不达米亚史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
美索不达米亚人是制定海洋法和商法的先驱。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记述了关于造船和航行的故事。吉尔伽美什需要划船穿越浅滩,在折断120跟撑杆后,他脱下兽皮衣做成一面帆,让小船在水面航行。还记述了乌特纳比西丁造一座大船躲过洪水的故事。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史诗,展现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航海活动。
2、《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其中含有7个直接涉及航运的条款,“有3个条款规定了租赁载重量为60库鲁的船只所需要收取的利息及费用,其他条款则指出制造一艘载重量为60库鲁的船只所需的费用为2锡克尔,使用期为1年”。
法典中还包括早期历史上十分罕见的“行驶规则”,“规定向下游航行的船只必须避开逆流航行的船只,如果船主因粗心大意而造成损失则需自行承担后果”。
在法典中明确规定航运相关的费用与行驶规则,说明当时的航行活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普遍性。
3、《红海环航记》(Periplus of the Erytharean Sea)
《红海环航记》是公元1世纪一名埃及土著居民用朴素的希腊文撰写的,内容中对印度洋贸易做了详细的描述。书中列举了在印度某两个具体港口之间运输的物品,描述了波斯湾的贸易,还提到了各种各样的船只。
《红海环航记》的作者划分了5个主要的贸易区:红海西部、东非、阿拉伯半岛南部、波斯湾东部(几乎被忽视)和印度。货物被划分为9大类:饮食、纺织品和服装、日常用品、原材料、宝石、香料和芳香剂、药物和染料、牲畜、奴隶。
印度洋的商人很可能到达了地中海地区。泰米尔史诗《摩尼梅伽拉依》(Manimekhalai)中的主人公摩尼梅伽拉(Manimekhala)的塑像就从庞贝城的废墟中重现天日。
4、《罗得海商法》
《罗得海商法》是拜占庭帝国的海商法,可能编纂于600年至800年间。地中海商人共享商法中基本的法律原则。10世纪时安达卢斯的一位法理学家将对海商法的释疑与解答汇编,写成了《论船舶租赁及(契约)双方之权利》(Treatise Concerning the Leasing of Ships and the Claims Between [Contracting] Parties)。
两部文献都涉及了关于船舶的5各方面的内容:船主、船员和商人;货物的运输;关于弃货和共同海损的法律规定;受损船只和货物的营救;商法和契约。
海商法专注于商业事务,其内容的完善,促使商人的交易方式更加合理,有助于创造扩大的、跨文化的商业网络。
5、《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124年,宋代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对指南针做了这样的描述:“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这部著作于30年后得以印刷出版,据说书中的地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地图,但该书现今只剩下文字信息。到14世纪,中国人已绘制出了“针路图”,用于展示指南针所指的航线和距离。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共40卷,记载了宋朝船舶制造工艺、高丽王国接待使者的礼仪、使者所行的路线以及当时高丽国内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等。
6、《诸蕃志》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成书于约1225年,对地理和经济知识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和整理。该书分上、下两卷,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及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及所达航期。
赵汝适于嘉定(1208年—1224年)至宝庆(1225年—1227年)年间任福建路市舶提举,能够获得早期的地理文献和王朝正史。当时的泉州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而赵汝适负责向朝廷报告商品进出口情况及其来源地。他是第一个著书描述非洲、西南亚和地中海地区情况的中国人。
7、《马六甲海事法典》(Undang-undang Laut Melaka)
在大约15世纪末,东南亚通行的海商法被编纂成《马六甲海事法典》(Undang-undang Laut Melaka)。这是最古老的、综合性的穆斯林海洋法之一,较之更为杂乱无章的《论船舶租赁》,它更类似于《罗德海商法》。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法典中涉及了船上男女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妇女在贸易活动中地位较高且参与积极。此外,该法典也反映了整个东南亚地区公众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伊斯兰教传入之后的情形)。
8、《航海手册》
1490年,第一部印刷本航海指南就在威尼斯出版了。航海指南主要提供各个地区的商业信息(如各类商品的价格及在何处购买等),以及通过罗盘确定方向、测定距离等航海方法,还会定期更新。13世纪中叶的《航海手册》(Lo Compasso da Navigare)是现存最古老的航海指南,后来这些航海指南中又附加了写实性的地图,描绘地中海海岸的轮廓,还与风玫瑰图进行组合。
中世纪法律对引航员的管理非常严厉,15世纪巴塞罗那颁布的《康梭拉多海商法典》(Il Consolato del Mar)和英国的《海事黑皮书》(Black Book of the Admiralty)中都对引航员的失职处罚做了规定。
此时,已经有很多重要的航海仪器。罗盘提供方向。在测量纬度的仪器中,最古老的是星盘。乔叟的《论星盘》(Treatise on the Astrolabe)是现存最古老的英文星盘使用手册,篇幅长达15000字。到1481年,葡萄牙人有了一种简单的适宜航海者使用的星盘。航海者最基本的工具还包括直角器(15世纪末)、戴维斯四分仪(即反向天体高度测量仪,出现于16世纪末)、八分仪(1730年)以及六分仪(1759年)等。
所有这些资料都表明,此时的航海技术已经逐步发展成熟,地图、航行指南、航海工具也逐渐齐备,同时对航海安全提高了意识。
9、《海洋志》(Book of the Sea)
皮瑞·雷斯(Piri Reis)撰写的《海洋志》,是一部关于地中海的地图册和航海指南,后经易卜拉欣帕夏的要求,皮瑞·雷斯根据二手资料增加了关于印度洋的介绍。皮瑞·雷斯还以非凡的技巧绘制了世界地图,并广受赞誉,其中吸收并增补了“来自中国和印度洋的新海图”的细节,以及关于新发现的美洲大陆的信息。
10、《路线》(Itinerario)
1595年,荷兰人简·哈伊根·范·林斯霍滕(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出版了《路线》(Itinerario)一书。此前他曾在印度待了10年之久。林斯霍滕主要根据二手资料,提供了关于主要港口及其居民、政体和主要商品的详细描述。对于那些一心获取亚洲财富的商人而言,《路线》成为一本旅行指南。
11、《海洋自由论》(Mare Liberum)
1603年2月25日,荷兰的“白狮号”和“阿尔克马尔号”在柔佛劫掠了葡萄牙商船“圣卡塔琳娜号”(Santa Catarina)。葡萄牙强烈抗议,但荷兰法庭赞成将战利品判定为合法俘获物。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要求21岁的胡果·格劳秀斯起草一份文件证明该行为的合法性。格劳秀斯撰写了《捕获法论》(De Jure Praedae)一书,但直到19世纪都没有公开发表。不过在1609年,其中的一章以《海洋自由论》(Mare Liberum)的标题发表。格劳秀斯论述的中心就是指出,“任何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贸易都是合法的”。《海洋自由论》的核心论点是“航行和交通自由的权利”,格劳秀斯也因此被称为“国际法之父”。
1619年,约翰·塞尔登(John Seldon)撰写了《海洋主权论》(Ownership of the Sea)一书,亦即所谓的《闭海论》(Mare Clausum)。在当时反驳格劳秀斯的论著中,塞尔登的《闭海论》最为著名。
12、《新英格兰概览》(A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
1614年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出版了《新英格兰概览》(A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一书,吸引了大量英国人移民大西洋彼岸的殖民地。这本书成为脱离国教者及清教徒(新英格兰第一批成为永久居民的英国殖民者,定居在马萨诸塞湾的普利茅斯)的主要文献。
清教徒唯一的一艘船“五月花号”(Mayflower)上共有102人,从英国的普利茅斯起航,差不多10周到达。在此期间有一名婴儿出生,乘客当中只有一人死去。
13、《航海之镜》、《航海之光》、《大西洋海神》
1584年,卢卡斯·扬松·瓦赫纳尔(Lucas Janszoon Waghenaer)出版了《航海之镜》(Spieghel der Zeevaerdt)一书。该书是44幅北欧水域图的合集,主要包括海岸线(常常为了提供港口的详情而绘制的不成比例)、陆标、从临海位置能看到的海岸轮廓以及水深。瓦赫纳尔的海图集十分流行,以至于英国人采用“waggoner”(瓦赫纳尔名字的变体)一词来指所有描绘海岸内容的海图集。
威廉·布劳(Willem Blaeu)改进了瓦赫纳尔的方法,于1608年出版的《航海之光》(Het Licht der Zeevaerdt)一书更准确地呈现了海岸和港口的情况。
1774年至1780年间,巴雷斯出版了《大西洋海神》(Atlantic Neptune)一书,这是北美东海岸的第一部综合海图集。
14、《商船条例》与《国际载重线公约》
随着1854年“北极号”的船难、1912年“泰坦尼克号”(Titanic)沉没等重大航海事故的发生,人们在阵痛之余,更加反思航海安全问题。英国议会为船只的安全操作制定了最低法定标准,其中最具深远意义的就是规定了载重线,以标志船只在安全载重状态下的吃水深度。
1876年《商船条例》获得批准,这是第一个现代船舶载重线法案。直到1894年,载重线应被标识在船只的哪个位置才最终确定下来。德国于1903年通过同类立法,而美国直到1924年才通过此类立法。1930年的《国际载重线公约》进行了统一规定,根据船只航行的水域及季节来划定其载重线。
15、《“阳光号”上的旅行:我们11个月的海上之家》(A Voyage in the Sunbeam:Our Home on the Ocean for Eleven Months)
1876-1877 安娜·布拉西(Anna Brassey)与铁路大亨丈夫乘坐“阳光号”(Sunbeam)游艇环游世界。随后,布拉西撰写了《“阳光号”上的旅行:我们11个月的海上之家》使环球旅行风靡一时。直到今天,环球航行仍是很多人内心的梦想。
以上这些珍贵的航海文献资料,仅仅是海洋文明史上的小小一瞥。而据此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人类探索海洋的步伐绝不轻松。海洋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轨迹,而且会在未来继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处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国际间的海事问题,将决定着全世界的未来格局。《海洋与文明》为我们讲述了过去和现在,而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去眺望未来。
2017.05.23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