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代名相魏徵,还是中国的葡萄酒宗师


来源:历史百家争鸣

但凡对中国历史有些许了解,都不会不知道魏徵。作为唐初“贞观之治”时期的一代名相,他留下了从“以人为镜”到“梦中斩龙”的一系列故事。不过,在朝廷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葡萄酒酿酒师。

■唐朝一代名相魏徵

丝绸之路八千里,葡萄美酒三千年

中国葡萄酒最著名的宣传词至今仍是唐代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只是“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的断句并非没有可能,而且三件东西在中国史籍中的记载都有些模糊不清:“葡萄”恐怕不是如今人们想当然的红葡萄,“美酒”未必是想象中的葡萄酒,“夜光杯”也很可能并非如同今天的玻璃酒杯一般晶莹通透。

提及中国葡萄酒酿造史,有人很乐意说:“丝绸之路八千里,葡萄美酒三千年。”对仗是否工整到打油暂且不说,后半句可惜很可能不是事实。中国历史太习惯“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以至于但凡好点的东西不加个三五千年就对不起祖宗,中国葡萄酒酿造史中就藏着这样的陷阱。《诗经》中的一些诗句似乎证明中原地区在殷商就有了葡萄,但正如煎鸡蛋和鸡蛋不是一回事,有葡萄并不意味着有葡萄酒,何况中原土生的葡萄并不适合酿酒。周穆王见西王母也不过得了个身份暧昧的“水精”夜光杯。《周礼》中提到天子的果园有一句“树之果蓏、珍异之物”,被郑玄注为“珍异,蒲桃、批把之属”。且不论这依旧不算有葡萄酒的证明,《周礼》成书于战国、郑玄是东汉人物,两者都难算作“目击者证词”。

西域葡萄酒东传史中最“文艺”的传说是根据《史记· 大宛列传》 的记载衍生的“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 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在民间葡萄酒故事中,“汉使”被演绎为张骞,而且补充说“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事实是这位汉使出使时张骞已经故去至少 10 年。张骞在世时,有关葡萄酒只对汉武帝简略提到,他与汉武帝的兴趣显然更多集中在大宛的“天马”上。作为“天马”的饲料,在汉武帝心目中苜蓿其实比葡萄重要,宫苑遍种的葡萄和苜蓿也更近似向“外国使”炫耀的“景观工程”。至于传说中的“酿酒艺人”,《大宛列传》通篇从未提到。

尽管有皇帝亲酿,魏徵的绿葡萄酒仍然在中国绝迹了

据张玉忠《葡萄和葡萄酒传入我国的考证》,葡萄酒酿造技术在东汉时期才由西域粟特人经营的酒坊带入,但由于中原民间偏爱传统米酒,该技术直至南北朝都只限于粟特人所知,葡萄酒都被视作珍异品独为贵胄享用。中原真正开始从西域引进葡萄酒酿造技术,正是魏徵所在的唐初,随即在宋代出现近千年的断层期,以致出现了仿造黄酒酿造法的加曲发酵法。西域葡萄酒酿造法再度进入中原并达到鼎盛是在元代,但明代再度没落,直至清末略有恢复。葡萄酒在中原的命运延续着简单而残忍的模式:倘若政权掌握了对北方与西域民族的控制权,葡萄酒就会兴盛,反之没落。经过如此的起伏,中国古代葡萄酒能够与 1892 年张弼士的“张裕”葡萄酒直接对接的历史甚至不到 200 年。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如今可以在史料中知道魏徵酿造葡萄酒,但他的酿造技术却早已失传。传为柳宗元所撰的《龙城录》有记载:“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渌翠涛,常以大金罂内贮盛,十年饮不败,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尝有诗赐公,称‘醹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兰生,即汉武百味旨酒也;玉薤,炀帝酒名。公此酒本学酿于西羌人,岂非得大宛之法,司马迁谓:‘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一般认为魏徵酿的是“醹渌”与“翠涛”两种葡萄酒,不过从字面上看,与今天常见的红葡萄酒与白葡萄酒不同,魏徵所酿是一种“绿葡萄酒”。

■葡萄

“醹渌”早在晋代就被作为“美酒”的代称。《本草纲目· 酒》中解释:“酒,红曰醍,绿曰醽,白曰醝。”“醹渌”正是一种绿酒。清末吴趼人笔下还有“灯红酒绿”的词句,可见当时绿酒常见,反是如今只剩下“竹叶青”、“杨林肥酒”等少数代表。然而,传统的“醹渌”是用米酿造的,魏徵的“醹渌”脱颖而出则是因为使用葡萄。关于葡萄的东传,北宋《南部新书》中的这段记载经常被引用:“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唐太宗因此被视为中原酿酒第一人。但对比史料可以发现,“太宗破高昌”是在 640 年,而魏徵任左相是在 633—642 年,643 年魏徵病故。一般葡萄种植 3 年后才开始结果、5 年后才适合酿酒,就算唐太宗心急,葡萄刚结果就拿来酿酒,魏徵恐怕也喝不上了。因此,更可能的是魏徵酿酒在先。至于魏徵从何处学的技术,据岳东《魏徵与葡萄酒酿造术的传播》一文考证,应该于魏徵出身漠北游牧民族高车有关。高车与粟特人来往密切,比较其他史料中对粟特葡萄酒的记载,魏徵显然是得到了粟特人的真传,然而高车这一卑微的出身使得魏徵不便向唐太宗透露,以至于高昌战后唐太宗才得“酒法”。唐太宗亲自酿酒,其实也可视为向故去的心爱大臣兼一代酿酒宗师致敬。

尽管有皇帝亲酿,魏徵的绿葡萄酒仍然在中国绝迹了。“醹渌”一词虽然仍然大量出现在唐以后的诗文中,但明显指的是米酿绿酒,与魏徵无关。“马乳葡萄”学名“马奶子”,原产西亚与中亚、公元前后由粟特人引进新疆,如今只用于食用,很少用来酿酒。现在全世界只有葡萄牙尚存绿葡萄酒(Vinho Verde),其酿造史可追溯到古罗马,实际上是一种清淡、酸度高、略带起泡的白葡萄酒,因酒液略带绿色反光而得名。葡萄牙酿造绿葡萄酒最主要的葡萄品种名为阿尔巴利诺(Alvarinho),字面意思是“来自莱茵的白(葡萄)”。基因测试表明:阿尔巴利诺与德国著名品种雷司令(Riesling)有亲缘关系, 而雷司令的母本之一是 在法国汝拉山区用于酿造以耐存放著称的黄葡萄酒(vin jaunes)的萨瓦涅(Savagnin),萨瓦涅的故乡则已接近东欧,遥望“马乳葡萄”的故乡。这恐怕也是魏徵的“醹渌”与“翠涛”留给今人最后一点可幻想的痕迹。

节选自《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

一部中国版的地理大发现

关于丝路上的文明、城市、器物、文化与宗教

喜欢本书赶快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