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头条】“小粉红”与“规矩党”
2017年05月20日 13:45:59
来源:虎嗅网
原标题:【周日头条】“小粉红”与“规矩党”
天上一带一路,天下太平无大事。女大学生脚踹4岁女童,与母亲、服务员打作一团,引爆互联网舆情。看似小事,却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多元方程组,有人解出了“恐童”这个重要参数,但是还有更多答案。
特色身份政治
女权、性少数(反恐同)、环保、动保(爱狗人士)、族裔(黑人命贵)、超国家身份(世界公民)……这些“身份政治”的参数,在西方世界风风火火了三十年,现在不仅在西方遭遇挫折,在中国网络上,也面临迷之尴尬。
1968年的巴黎红五月风暴,是传统政治的最后回响。此后各种后现代的、垂直的身份概念代替阶级、民族等横向总体概念,成为中产阶级热衷的政治议题。在中国,随着革命政党高调宣布转型为执政政党,传统政治也进入不争论状态。
1968年巴黎红五月风暴
冷战结束,西方一片形势大好,以追求平权和“被承认”为宗旨的各种身份斗争,日渐成为老生常谈的“政治正确”,并最终转化为一种阶层格调,想想好莱坞明星们哪个不会使用这些概念往自己脸上贴金?不过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欧亚非大陆中央地带的变乱蔓延开来,这些身份游戏规则,在2016年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大事件中连遭冒犯。“美利坚分众国”大统领特朗普对他们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主不在乎!
在中国互联网上,这些概念也一直无法成为主流。女权、同性恋的微信公号们虽然姿势很激进,不过在他们之外我们才可以看到什么是中国互联网上的特色身份政治称谓:小粉红、小确幸、情怀党、屌丝、高富帅、硬盘(上海人歧视外地人专用)、公知、五毛、港独、台独、皇汉、狗粉……这些名字几乎都是由对立面定义的。公知、五毛、美分、台独等当然有传统政治的影子,但绝非传统政治思维可以清楚理解,帝吧远征事件就是典型。即便“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现代政治概念,也要首先理解为“公知腔”,一种身份追求——并非真切地追求自由主义,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优越的腔调。
中国网民对川普的汹涌热情令全世界侧目。那么这些中国网民是川普主义者么?他们真的像川普一样对政治正确嗤之以鼻吗?如果是,那怎么解释最近当中超外援拉维奇做了一个模仿亚洲人的眯眯眼表情,同一波粉红网民认为这是歧视并且始终不依不饶?这只是民族主义吗?再比如,公知支持同性恋,而吊打公知的小粉红同样可以支持同性恋、关切被拐女教师。每一种政治正确都无法被某个群体专属。
泾渭分明的分析和争论越来越无效。
(拉维奇惹争议照片)
抱怨“你国”政治议题low是没有意义的,现实比你想的更精彩也更混沌。多线程时代,几条线索若隐若现地交织着。
创伤夏令营
巨婴脚踹女童引发的舆情,让这个混沌达到了极点。
先做一个对比:在今日头条这种读者群更广泛,年龄跨度大,深入三线城市的平台上,热评都是清一色支持母亲、反对女大学生的。体现了一种普遍的民众常识。
(图为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的评论分析结果)
然而在青年居多的媒体平台,出现一边倒批判母亲的评论。比如知识青年与小粉红读者极多的某网站评论区是这样的:
(不仅有情绪性言论,还有一本正经的严密分析)
不要忘记,同样是欺负儿童,三年前,大陆两岁儿童在街头小便,有香港人录像并呵斥家长。在同样的粉红网站,读者排山倒海痛斥香港人,而很少批评大陆家长不守规矩。这一次,舆论翻转,“踹的好”、“熊孩子就是欠揍”声音此起彼伏,又该怎么解释?
伯通《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跳出了网民在规矩、执法层面的纠缠,进入社会情感结构层面讨论,并深深抓住了其中一条——没有经历过“痛并快乐”养护小孩工作的独生子女一代成了“恐童”者。
独生子女这一条将牵扯出更多的线索。我想首先牵出一篇文章:1993年《读者》杂志发表的《夏令营中的较量》。
有人说这篇文章是80后一代的“噩梦”。文章讲述内蒙古夏令营里日本孩子吃苦耐劳,完胜中国孩子。在我的经验里,这篇文章当时被老师在课堂上说起过,引发的是对独生子女一代教育的关切。如今在百科词条里,此文已经被指为编造事实。
几年前,一大波青年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发起对作者孙云晓的嘲讽和批判,指责这篇文章是谣言,让自己小时候背负了严重的心灵包袱,而今天中国远比日本强大等等。时隔二十年,当年的孩子已成人,但创伤性记忆仍然纠缠。孙云晓的文章被扒了个底朝天。快意恩仇式攻击显然超出了一般批评的范畴,甚至有些歇斯底里。
需要注意,对孙云晓的批判是在一个更大背景下发生的,那就是世界动荡,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社交媒体兴起,微博上造谣与反造谣双方大战的时刻。正是在对谣言的斗争中,产生了小粉红群体。他们生活安定,承认中国崛起的成就,反对谣言,反对逆向歧视。与此同时,台湾腔与民国范式微。所以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夏令营中的较量》只有在这种时候,被定义为逆向民族歧视的典型揪出来。
今天他们痛恨这篇文章,但是并没有抛弃其中的国族思维——我们比日本强。在香港人欺负大陆母女的时候,家庭教育和国家竞争依然联系在一起,只是很有一种媳妇熬成婆的扬眉吐气感。孙云晓也没有全部说错,至少我见过的很多肥宅,虽然歌颂崇拜中国军人的吃苦耐劳,但那不是自己会过的生活,那种生活不适合自己的体重。光想一想“夏令营”中的负重行走简直就是“迫害”了。所以扬眉吐气的内涵是:没有那种磨练,我也很好!国家也很强大!
他们是谁?
粉红学与生活政治
来看一眼人民网发布的小粉红人口学数据分析:
险峰凸起的一段正好是1980到2000年出生这一段,不仅包含了“创伤夏令营”的一代人,也包含了大部分批判女童母亲的人。
男女基本持平。20岁到25岁这一段,女性比例还超过男性。
由于官方的肯定,“小粉红”已经成为显学。
伯明翰派学者雷蒙·威廉斯曾经发明了“情感结构”这个词,相对于“思想结构”,指代特定社会条件下人群的情感、“常识”的成分、特色和来源。很多小粉红的批判者只从简单的集权/自由主义范畴去理解,并借此攻击民族主义,说他们左,显然搞错了环境。民族主义只是粉红色情感结构的一个表现而已。
小粉红与公知、民国范的对立并非那么绝对。客观上,他们是在一种土壤里生长出来的,都是追求格调的共和国新国民。分歧在于,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格调”?公知认为世界公民应该成为自己的文明身份。更多的新一代网民认为,自己不需要移民,自己的国家身份就足以骄傲。高铁、神舟、航母、《三体》、支付宝都是足以自豪的名片。
布莱尔的老师吉登斯认为,冷战结束之后,微观层面的“生活政治”上升,取代了宏观层面的“解放政治”,这也正是身份政治逻辑的一部分。在帝吧远征的争吵中,跳出来的不是民族、阶级,而是美食、美景、美女和表情包大比拼。这都是生活,也是身体感觉的一部分,无法剥夺。
生活方式和自豪感,像淘宝店一样琳琅满目,怎么抓住要害?归结起来就一句话:“文明人的面子”。
小粉红、军宅的最终身份诉求就是:你看好了,我是有教养有规矩的文明大国人。
问题在于:什么才是宅男宅女们的教养和规矩?
规矩党的诞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规矩是每个小粉红必须恪守的底线,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规矩既成,重在践行。讲规矩要从行为端庄开始。讲规矩的前提是懂规矩。
因为网民连篇累牍论证女童和家长不守规矩,资深新闻评论员沈彬说:
“中国的年轻网民要求,孩子一被剪断了脐带,就必须不许哭,不许闹,不许排泄,不许摸你们家的手办……总之,必须像宅男一样,手里捧个手机就能乐呵一天,不出声,连纸巾都不用准备。”
三岁就是绅士,五岁就有总统威仪。
这话不算夸张,不少年轻网民宣称:自己从小就被妈妈教育的很好。
也有人提出,看似网民在斥责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是宽待孩子和老人的。他们只是被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和新闻里各种恩将仇报所刺激,从而在网上发起语言暴力。反复有读者吐槽,说自己曾经规劝儿童,反而被家长斥责。
没错,全世界媒体都在抨击中国游客不守规矩。游客回到国内,立刻可以批评别人不守规矩。乱插队,高声讲话、不牵狗绳、扶老人被讹诈……令人烦躁。飞机晚点令人愤怒、砸值机柜令网民愤怒,医疗事故让病患愤怒,医闹令网民愤怒,在国外丢脸引起国人愤怒,造谣中国人在国外不守规矩也引起愤怒……每天看新闻就让人愤怒。所以有人说中国人是不容易得抑郁症的,因为太热闹了。
在每一件热点事件中都可以看到各方互相指责无规矩。“规矩”是一个百分百正确的词。但是关于规矩的感觉是在变化的。历练的人,不会指望自动实现规矩,遇到人际问题会去想法交往,交涉。与他人的磨合本来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也是一件需要情商和精力的事情。但快餐时代和数字时代,磨合已被二次元男女从生活里剔除。家庭里一句话不投机就离婚!社会上一句话不投机就躲开。希望这个世界就像那些可以自动学习用户习惯的APP,给我一个订制好的世界。
早有先哲想象过这样的未来。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严格根据程序设计出来的儿童是十分规矩的,三六九等,规范而无趣地完成各自使命。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新人类”,谈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很在行,但是在办公室苦恼的问题却是:我怎么判断另一个同事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你怎么知道分配一个任务的时候对方会接受?
对他们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太困难了,大国战略决断要相对单纯些。不仅“把孩子删掉了”,最好把所有烦扰都删掉。野孩子的事情是不该有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式的童话何不变成《汤姆·我兔自律记》?
这辈子还没负过什么大责任,但觉得天下都是己任。在国际舞台,他们讨厌认为自己吃不起茶叶蛋的人,在日常生活里,他们恐惧不符合他们审美的阿姨大妈。大妈是他们眼中另一种不守规矩的生物,熟人社会、人情练达,这是二次元居民不理解的。
我倒有点怀念1980年代的草莽江湖,人们在无序中腾挪突破,在积极介入中磨合出实用规则。
规矩背后的阶层排斥
只从代际和成长角度理解规矩是不够的。规矩掩藏了什么不成方圆的东西?
来回想一下几个月前宁波动物园老虎咬死人事件。大部分网民懒得念及那个父亲最后时刻的绝望,只谩骂他不守规矩,谩骂他害死了老虎。同情遇难者的文章被跟帖骂的狗血喷头。有人指出此人是低收入者,这更令网民逆烦。他们如今更喜欢用这样一句话反驳:“你穷你就有理?!”
也难说网民全然没有同情,这句话表达了对依闹治国的不满。应该说,数年来媒体对社会事件的不实炒作是有责任的,尤其社交媒体、自媒体上各种维权、众筹炒作透支了人们的同情心。物极必反,导致了一种时刻等待新闻反转的心态。
但这种逆烦,加上二次元心态,很容易就为阶层排斥打开了通道。
“硬盘”这个词在上海已经流行十多年了。
外地(人)=拼音WD(R)=Western Digital(品牌)=硬盘(产品)=YP(拼音缩写)
很多本地人认为:硬盘不守规矩,硬盘乱吐痰,硬盘偷东西……在上海地铁上见过很多类似场景,一群民工初次坐地铁,下地铁时慌乱挤门,一群市民不屑地用上海话高喊:“格捏阿地人!(这些外地人!)”同样在北京,外地妇女在地铁上哺乳被偷拍上传并揶揄:“北京地铁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是不是很香港?
我记得几年前,上海金山区一个小饭店,家长忙于干活,没注意孩子把手伸进绞肉机,一只手因此残废。门户网站这条新闻下面,两种意见是主流,一种喊:活该,硬盘自作自受。一种喊:没法照顾好孩子就别生孩子!每次遇到务工人员孩子坠楼、溺亡的新闻,都会这样。
即便“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也不能免俗,只是俗也俗的很宏大。规矩的大棒贯穿从动漫网站到国际政治的一切二次元空间。比如小粉红聚集的新闻平台上,每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会痛斥巴勒斯坦人不守规矩,称赞以色列文明、规矩、强大、优雅。对,你看到一种胜者为王的意识,一种开好车都是好人的判断。
现在可以理解粉红网民在香港女童事件中态度为什么与这次不同——香港人把我们当乡下人,这还了得?我们是文明人,你们才不懂规矩。
单单民族主义这个词恐怕解释不了这种心态。我在想,这些粉红战略家们与硬盘批判者,有时候是不是只隔着一个新闻频道的距离?但愿我想的不对。
拜中国实业发达,且拥有数量最多的工程师,一支叫做“工业党”的意见群体近年来登上了互联网意见平台。理工科背景,有实业和研发经验,讨厌不懂做事只知道批判的公知,谓之情怀党,爱从技术层面分析事件,成为星辰大海军团的主力。但他们将越来越无奈的看到,自己的同盟军小粉红也会成为另一种不懂操作只爱纸上谈兵的人。
说回孩子。几年前,网传姜文带两个儿子去新疆农村磨练一年,改掉小太阳的毛病,粉丝一片叫好。这只是个谣言,倒是证明新一代人依然渴望那个可以磨练人的夏令营。
相比这个杜撰的豪门故事,长期研究民工子弟教育的熊易寒老师说了另一个现实的故事:因为政府严控大城市人口,清理违章建筑,所以现在市容“规矩”多了,但是家政工因此只能住到更远的郊区,每天通勤费用上升,服务时间也少了,于是几年下来,家政保姆价格上涨了不止一倍,和房价涨幅差不多。
看来,恐童症还得继续下去。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