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伊利 全球最大乳业基地落户新西兰


来源:新京报

2014年,伊利在新西兰建设大洋洲生产基地,覆盖科研、生产、深加工、包装等多个领域,投资总额高达30亿元,创造了中新两国投资规模的新纪录。在这个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中,伊利几乎全部聘请了像妮基这样的当地员工。

原标题:伊利 全球最大乳业基地落户新西兰

伊利大洋洲基地。

2.66亿瓶,2.79万公里。

在伊利杭州龙游工厂,每年运出去的安慕希酸奶数量,加起来的长度刚好可以绕丝绸之路两个来回。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瓶小小的酸奶更是具有了国际化意义——菌种来自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唯有汇聚全球能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国的消费者。”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表示。

“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新西兰企业”

距离杭州龙游工厂万里之外伊利大洋洲基地中,穿一身白色工作服的妮基正在电脑前仔细查看数据。她是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第一批招聘的员工,家在离工厂30多公里外的奥玛鲁市,每天来回奔波。

2014年,伊利在新西兰建设大洋洲生产基地,覆盖科研、生产、深加工、包装等多个领域,投资总额高达30亿元,创造了中新两国投资规模的新纪录。在这个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中,伊利几乎全部聘请了像妮基这样的当地员工。

“伊利就像我们大家庭的一员,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100%的新西兰企业。”新西兰怀马特市长Craig Rowley说,伊利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岗位——工厂的雇员几乎全是当地人,仅一期工程就直接解决了近百人就业,是当地的大雇主之一。

实际上,就在伊利大洋洲基地投产不久后,便遇到了当地原奶价格急剧下跌的问题,当地部分奶农甚至亏本抛售。

在这种情况下,伊利集团并没有趁机压价收购奶源来降低成本,而是提出按照高于成本的保底价格进行收购,帮助当地奶农们走出困境,维持牧场的正常经营。

“中国的伊利守信誉、有情义,我会告诉更多牧场主们,给伊利供奶是正确的选择。”当地的勒温牧场主夫妇Leeuwen与Wilma说道。此前不久,他们与伊利签署了保底收购协议,解决了奶源价格一路下跌的问题。

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的总经理Roger Usmar表示,伊利集团的保底价格承诺,让他们的农场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放心为下一年度的收奶季做准备,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

这种担当精神,也为双方日后的良好合作打下了基础。在新的一年,当地近百名牧场主直接与伊利集团签订了供奶协议,并且赢得了新西兰国内舆论的一致支持。新西兰最大的报纸之一、先驱报评价道:“中国的伊利集团是守信誉、负责任的企业,我们应欢迎更多伊利这样的中国企业来新西兰。”

严苛检测提升国外供应商标准

在伊利出海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碰撞——一家来自中国的乳企,贸然闯进全球乳业最发达的地区,经营理念、技术标准乃至东西方文化之间都存在差异。

尤其是在伊利迈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原辅料的严格要求,甚至让国外的供应商都叫苦不迭。

据了解,伊利全球工厂有着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结合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企业标准等制定而成,对于原料质量控制有着众多指标,并且对每项指标都设定了极为严格的限量值。

伊利杭州工厂负责人介绍说,公司对于原辅料的检测项目涵盖微生物、兽药残留、抗生素等多个环节,甚至像粘贴吸管所使用的胶水都采用食用级别的淀粉原料。他介绍说,伊利对于具体产品的要求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而这些标准却差点“逼疯”国外的供应商,“这实在是太苛刻了。”

伊利集团海外项目负责人回忆说,当国外供应商在拿到这份伊利的准入标准时,忍不住叫出声来。因为伊利仅仅对原料奶就有1000多项的检测标准,在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对于原料奶根本没有如此严格的标准,这在他们看来是苛刻到过分的要求。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伊利所有的供应商都是一套标准,不然不可能进入中国市场。”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伊利方面跟国外供应商进行了耐心的沟通后,一批经过生产环节和质量控制环节的优选,包括大洋洲等一批国外乳品行业中的顶级供应商脱颖而出,加入了伊利的供应商队伍。

为奶牛“跪床垫”打动牧场主

技术标准统一后,伊利面临着国外牧场主们出的另一个难题。

新西兰大洋洲乳业是伊利海外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它的前身是当地的奶农合作社共同体。在伊利接手前,也有一家俄罗斯公司投资了该项目,但这家投资商主要侧重于资本运作,并未给当地的乳业生产运营带来实质性改变,反而造成了一堆复杂的债务关系,让参与的新西兰牧场主纷纷大呼上了当。

这也给伊利的投资带来了难题:牧场主们遭遇过一次失败后,对伊利有着相当的戒备心理,担心再次遇到同样的公司。在谈判过程中,伊利团队曾多次登门拜访牧场主领袖阿达·勒温,并开诚布公地提出牧场管理、中国市场现状、渠道管理等实际情况,但勒温迟迟没有表态。

于是,伊利集团便专程请勒温来中国工厂考察。在内蒙古哈沙图牧场,勒温看到牧场在为奶牛更换沙床时,一名伊利员工跪着试沙床的软硬。

勒温一打听,才知道这名员工就是哈沙图牧场场长赵国梁。这个场景深深打动了来自新西兰的牧场主,他当场表态,“你们有能力管好工厂!”就在伊利新西兰项目成功签约启动后,工厂的第一个供奶商就是勒温牧场。

“伊利出海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双方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碰撞。”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道,伊利想要立足全球化视野进行发展,就必须消除这种隔阂,把自己的理念与当地文化完全融合。

建立欧洲研发中心推出创新产品

在伊利集团位于杭州龙游的工厂中,日产能达650吨的生产线正在紧张运转之中。一瓶瓶的酸奶在经历了发酵、灌装、灭菌等多道工序后,经严苛检测后方才出厂,运往福建、江西等市场销售。

“就在这一瓶小小的酸奶中,凝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技术与资源。”在工厂中,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拿起一瓶安慕希酸奶举例说,其中的菌种就直接来自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这是一款伊利与希腊雅典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的创新菌种,产品口感浓郁且蛋白质比普通酸奶高出35%。

在2014年,伊利联手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高校瓦赫宁根大学,与欧洲“食品谷”15000多名研发人员一起,共同打造实体机构伊利欧洲研发中心,成为中国乳业最高规格的海外研发基地。同时,伊利还与荷兰Lipid Nutrition研究所、新西兰皇家农业研究所等机构不断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

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集“产学研”的全球化协同模式,“一方面伊利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增强创新研发实力,另一方面,依托欧洲研发资源打造的创新成果,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精准对味的健康食品。”

就在伊利欧洲研发中心投产的3年多内,已经陆续有多款产品面世。如通过适度酶水解蛋白和益生菌技术,推出可以改善婴幼儿肠胃舒适度的奶粉品牌托菲尔。

此外,伊利还与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升级伊利全球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发“中荷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食品安全早期预警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筛查和预警体系建立、分析乳业全产业链的潜在风险,识别关键风险点、影响因子和风险等级等。

国内工程师对外籍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随着伊利先后落子欧洲研发中心、大洋洲生产基地等项目,其在海外的全球供应链脉络逐渐清晰。然而,在伊利集团大洋洲生产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所雇佣的外籍员工都是当地乳业的骨干精英,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但在调试生产设备的过程中,这些外籍雇员却向伊利集团反映,“这些设备我们没用过,不会用。”

原来,新工厂采用的是和伊利国内工厂一样的技术工艺,生产设备也购置的是全球乳业中最先进的设备。但新西兰乳业起步较早、发展时间长,工业设备比较老旧,多年没有经过更新换代,所以这些乳业强国的熟手们看到新设备集体“傻了眼”。

“当地的婴幼儿奶粉原料生产技术不仅没有我们先进,甚至连乳品检验标准也远远没有国内严格。”伊利大洋洲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介绍说,为此伊利集团专门紧急抽调了国内的工程师,组团飞到国外,对外籍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上来看,伊利已经超越了不少海外巨头乳企,但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短处与不足。”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外乳企的核心优势在于研发技术,伊利在“走出去”时更要看到对方的长处,向他们学习世界一流的研发技术与管理理念,把生产经营做到精益求精。

我与一带一路

伊利大洋洲基地员工刘佳楠

能为消费者带来高品质产品感到自豪

伊利大洋洲乳业基地的生产线,每年可以生产5.6万吨全脂奶粉、3万吨婴儿奶粉、8万吨液态奶。这样一个庞大的工厂,只需要一个班组八个人就可以管理控制,和其他国际一流的乳品公司相比也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均乳业消费量每年大约130公斤,日本、印度也在100公斤以上,而中国只有30公斤的水平。通过我们在大洋洲的工作,既拓宽了海外的乳业销售渠道,又在全球范围树立了中国乳业品牌的良好形象,还能为国内消费者带来高品质、更营养的创新产品,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认为,“一带一路”促进了像伊利这样的中国品牌“走出去”,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然后更好地服务中国大市场。我们集团董事长潘刚也一直在强调,“一带一路”桥梁促进了中国和新西兰的乳业合作,其意义远大于赚钱,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之间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和互惠互利。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