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检察官赵鹏的多彩人生路


来源:法制日报

前不久走红网络的微电影《检察的温度》中,男主人公赵鹏在影片最后的一席话掷地有声,也让这位帅气精干、颇富正义感的检察官形象深深地刻在了观众们心中。剧中的“赵鹏”,便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的检察官赵鹏,是热门公众号“检事微言”的主人,是全国优秀公诉人,是全国多所高校客座讲师……

原标题:检察官赵鹏的多彩人生路

赵鹏

图为赵鹏在弹奏竖琴。

“检察工作不是流水线上的一环,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有自主性,我的做法和行为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案件的结果,甚至改变一些人的生活和想法。就像《检察的温度》里演的那个案子,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很多事情,这让我有很大的成就感”

□ 本报记者   黄  洁

□ 本报实习生 丁伊真

“司法过程,往往是冰冷的。它有可能让身处其中的人受到伤害,尤其是对被害人而言。为了让被害人不再受到犯罪的侵害之后,受到司法过程的第二次伤害,我们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尽量让这一过程有温暖。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不仅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还能感受到充满温暖的公平正义。”

前不久走红网络的微电影《检察的温度》中,男主人公赵鹏在影片最后的一席话掷地有声,也让这位帅气精干、颇富正义感的检察官形象深深地刻在了观众们心中。剧中的“赵鹏”,便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的检察官赵鹏,是热门公众号“检事微言”的主人,是全国优秀公诉人,是全国多所高校客座讲师……

拥有如此多名头的年轻检察官,是如何炼成的?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赵鹏。

《检察的温度》诠释自我

见到赵鹏,是在一个春风恣意的下午。身着白色西装和深色裤子的他,抱着一摞会议材料等在大门前,颇为显眼。

几句简单的寒暄后,记者跟随赵鹏走进他的办公室。在这间办公室里,标配的办公家具被复古的打字机、浑天仪摆设等小物件装扮得别有韵味,世界地图、各类图书以及《192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五次索尔维国际物理学会议科学家合影》让这个房间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能体现出房间主人的别具匠心。

茶几上,放着一本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这是赵鹏参与微电影拍摄的痕迹。只是,这本微电影导演送的书,他还没看过。很多人不相信,《检察的温度》里的男主角会是赵鹏本人,而且是首次出演,因为“演得太真了”。

“自己演自己有什么不好演的,跟我们上法庭的感觉差不多。”赵鹏说。

《检察的温度》讲述的故事源于赵鹏办的案子。一名美术老师借伪造的授权书举办绘画比赛诈骗,作为案件公诉人的赵鹏在办案中遇到了被害人母亲的求助,希望赵鹏能够帮助身患重症的小女孩重拾生活信心。最终,在赵鹏的努力和坚持下,被告人在法庭上对被骗的小女孩说:“这是我收到的参赛作品中最好的一幅,虽然这幅画画的是萧瑟的秋天,但是我却看到了春天般的朝气,这个小作者很有天赋。”仅一句话,便让这个小女孩重燃生活的希望。

说到这起案件,多年来承办命案、毒品案、重大诈骗案件的赵鹏有些感慨:“做我们这个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要珍惜生活。”2009年,遇到前来求助的被害人母亲时,赵鹏的想法很简单:“举手之劳的事情,为什么不帮呢?”

可事实上,为了成全这位母亲,赵鹏颇费心力,在庭审的每个环节反复做工作,才最终呈现出了感人的一幕。后来,赵鹏去看望那个患病的小女孩,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影片是艺术夸张了,但这件事对那个孩子肯定有好处。”

父亲教会他“读以致用”

赵鹏能写、善谈,年纪轻轻已是北京市检察教官,清华大学法律硕士联合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客座讲师,曾获全国优秀公诉人电视论辩赛一等奖,在全国检察系统受邀讲课更是常事。

可赵鹏说:“我这个人内向,最不爱说话。”

赵鹏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由于早产先天不足,到了四岁时,话还说不成句,没少受同龄孩子笑话,这也让他对与人交流产生了恐惧心理。是父亲,帮助他走出了自我封闭的泥沼。

为了帮助赵鹏,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整理说话的“套路”。“父亲告诉我,讲话是有套路的,我们说的每句话都可以事先准备好,且只要运用得当,别人就听不出来你是准备好的。”赵鹏印象里,从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会给他读《人民日报》上的文章,然后总结出一个又一个可以用于对话的段子,让他学习。赵鹏说,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是个非常棒的“拆书人”,也让他学会了读书如何“读以致用”。

6岁时,父亲为他讲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四因论”,让赵鹏受益终身。“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四个方面来表述,判断犯罪也是一样。”赵鹏说,“形式因就是法律规定;质料因是指证据和事实;动力因是指构成要件的符合性,就是这个事实为什么符合这个犯罪构成;目的因是刑罚的必要性,就是升华的社会价值。”

从小的思维和语言训练,让赵鹏成了一个记忆力超群且擅长逻辑推理的人。十四年前本科毕业时,赵鹏只投了一份简历,成了一名检察官;十四年后,赵鹏还在最初的单位,只是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职业。“检察工作不是流水线上的一环,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有自主性,我的做法和行为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案件的结果,甚至改变一些人的生活和想法。就像《检察的温度》里演的那个案子,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很多事情,这让我有很大的成就感。”

唯读书与音乐不可荒废

赵鹏喜欢写作。在周围人看来,他只要有点自己的时间,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写作。从最初的微博,到后来的个人公众号“检事微言”,再到“法律读库”公众号上发表的大量原创文章,赵鹏始终笔耕不辍。

对于这样的坚持,赵鹏轻松回应:“我并不喜欢写东西,可总觉得读到的、想到的东西如果不整理出来就会遗忘,是一种浪费,自己会因此产生失落和不安,写出来就没事了。总之,我不想浪费我经历的如此珍贵的司法资源。”

出于这样的动机,赵鹏养成了记录生活的习惯,每天的工作、生活安排,每时每刻的想法、心声,都一一记录在精心挑选的大本子上,每页都写得密密麻麻。

网络平台则给了赵鹏更大的书写空间。记者在他的“检事微言”上发现,赵鹏除了经常更新“疑案迷思”“读律观澜”“实务阡陌”等法律相关栏目外,还经常分享自己的随笔以及经典的钢琴曲。很多人不清楚,这些钢琴曲均由赵鹏本人弹奏。

用赵鹏的话说,他最不喜欢热闹,人生两大爱好是读书和弹琴。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却对他弹琴的要求一概满足,结果赵鹏从上大学起便能通过教授钢琴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钢琴学习锻炼了赵鹏的记忆力和毅力,“很多人认为练琴很枯燥,可我并不讨厌枯燥的过程,我喜欢通过挑战得到进步的感觉”。

虽然写公号勤快,但赵鹏几乎从不进行微信阅读,他固守每天读书的习惯,保持着一年最少20本书的阅读量,且涉猎领域非常广泛。赵鹏最喜欢的书是柯匹的《逻辑学导论》,读了很多遍,认为它有效训练了大脑的工作效率。最近,他又迷上了政治哲学,如以赛亚·柏林、亨利·伯格森等,边读边“拆”,寻找书中能够为自己所用的内容,感受知识的力量。

在接受采访的一个多小时时间里,赵鹏的工作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可在他口中,工作的压力始终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赵鹏说,他不觉得检察工作是特别辛苦的差事,正如笛卡尔哲学中的方法论所述:再复杂的东西,如果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只不过需要多用一点时间而已。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