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以“人民的名义”做一个“文学在场主义者”


来源:华西都市报

“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以“人民的名义”做一个“文学在场主义者”

原标题:“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以“人民的名义”做一个“文学在场主义者”

“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以“人民的名义”做一个“文学在场主义者”

周梅森

《人民的名义》剧照

当下热度最高的电视剧,非《人民的名义》莫属。有人等不及更新,索性去看小说原著过瘾。小说版《人民的名义》除了让人提前“剧透”,在文学上又有哪些意义?值得深究。剧版3月播出之前,2017年1月,小说原著《人民的名义》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1月10日,中国作协创研部、北京十月艺术出版社等相关单位联合在北京,为该小说的首发召开了一场深入的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等文学圈资深人士,对《人民的名义》进行了多角度深度剖析。大家一致认为,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美誉的作家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用文学的形式对近年来错综复杂的官场贪腐进行了大胆而卓有艺术性的表现,其对人的灵魂的挖掘和拷问,在深度和品位上达到了对一般官场小说的超越。在文学与现实、作家与官场等关系的表现的大胆、勇气方面,周梅森做出了精彩的表率。

《人民日报》刊文点赞:

政治小说写作水准

提升到新高度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当这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撕开的同时,与之案件牵连甚紧的H省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查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案件线索又被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项目引发的一家H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H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与腐败分子进行殊死较量。格局宏大、思想深刻、情节动人,均罕见于同类作品。

作为一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创作的反腐作品,《人民的名义》延续了周梅森作品格局宏大、抽丝剥茧、悬念丛生的艺术风格,整个故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荡气回肠。据出版方介绍,这部作品也是国内首部反映副国级“大老虎”贪腐问题的长篇小说,大大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成为当今文学创作中的最大尺度。《人民日报》4月4日刊发文学评论家白烨的文章《“人民”名义下的殊死博弈》,提到这部作品“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敬泽看了小说《人民的名义》后,很感慨,“生活比文学更为广大、浩瀚、精彩。这个小说我觉得好就好在首先是不回避生活中,我们政治生活中,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以至于人心中的坍塌。这部作品非常真实、深入地表现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不健康状态,并赋予了人性的深度。一方面是世道人心,一方面是社会生态,在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揭示。也正是由于这种揭示的有力,让我们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中那种正面的、充满着理想和信念以及对人民的忠诚的力量,这终究是我们党和社会的主导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们推动反腐题材作品的创作,推动我们现在的主旋律作品的创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作家的文学担当:

“对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正面强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周梅森从新历史小说转到了新政治小说。无论是早期创作新的历史小说,还是转型创作新的政治小说,周梅森的作品都有强烈的政治情怀、现实情怀、人民情怀,呈现出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豪气、直面当下不隐恶的勇气、纵横捭阖写历史的大气。如今,他又以蓄八年之功,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精心打磨、六易其稿最终完成《人民的名义》。而且通过非常详尽真实的方式,完成了一部非常复杂的社会生活素描式的作品,这种高度关注现实的文学风格,也得到评论家的认同。

反腐故事并不少见。周梅森的作品特别在哪呢?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认为,“周梅森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入手,真正认识到了今天我们党反腐的政治意义在哪里,整个官场政治生态的问题在哪里。周梅森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当然这种政治意识也表现了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一种从文人的视角建立起来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与政治家的政治理想有重叠之处,但又提供了一些更新的政治视角,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作家对今天反腐斗争的一种深刻认识。”

在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韩松林看来,周梅森是一位极富个性、极有担当的作家,有与生俱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也有渗入骨血的对底层民生切肤的同情与关爱。他以良知和责任、以文学之笔反映现实,表现了高度的敏锐性、尖锐性和深刻性以及侠义豪情,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不同的震撼和启迪。“正义之光是周梅森作品中的主旋律,尽管生活让人忧伤,但他总是能在他的作品当中给人希望和力量。周梅森是力量和智慧兼具的作家,他用正面强攻的方式来面对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生死交缠的社会矛盾,寻找文学表达的出路。这种强攻是需要力量的,寻找出路是需要智慧的。面对生活背后的恶,能及时曝光阳光下的暗疮,需要的就是作家的这份胆识和勇气。周梅森在一系列作品中反映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长卷,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这是气势磅礴的文学抒情,也是中国精神最鲜明的一种文学体现,一种文学担当。”

周梅森:

我是一个文学的在场主义者

周梅森是极富个性,也富担当的当代作家。在他的作品当中都有强烈的政治情怀,现实情怀,人民情怀。从第一部官场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发表开始,他的《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作品均曾描绘过暴风骤雨式的反腐倡廉斗争,为读者喜爱,为同行所称道。周梅森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的文章一方面写在书里,一方面写在大地上,写在中国改革的大地上。”为了创作《人民的名义》,周梅森曾在各级检察机关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深入检察机关一线体验生活,亲自到监狱、反贪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获得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

众所周知,反腐涉及情况复杂,非一般作家可以驾驭、把握。创作《人民的名义》这种作品,必须要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需要一种正大之气才能驾驭。”周梅森沉寂多年,横空出世,以一部《人民的名义》搅动当下中国文坛。被评论家认为,“他已经从以往的高原走向了高峰。”

对于自己的创作,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小说研讨会上这样自我剖析,“我是一个文学的在场主义者,30多年来,我的创作和书写不断追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随着我人生经历、阅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我对社会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我的这些作品由于离生活非常近,描写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有时候甚至吃力不讨好,但我觉得这个工作还是需要做。一个时代需要有一部分作家站在社会的前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它崛起的过程中,如果文学总不在场,文学总是站在圈子外面,那么文学就会与人民越来越远。起码我不愿意做这样远离世道场景的作家,我尽我所能希望可以记录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艰难崛起的过程。作为作家,我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反映时代生活,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起码要有一部分作家把这个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来。我愿意承担,这部六易其稿的长篇新作《人民的名义》就是我最新的承担结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人物档案

周梅森,1956年出生,江苏徐州人。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出版有《周梅森文集》(十二卷)、《周梅森政治小说读本》(三卷)、《周梅森读本》(七卷)、《周梅森反腐经典小说》(六卷)、及《梦想与疯狂》《黑坟》《天下大势》《大捷》《军歌》《沉沦的土地》等长、中篇小说多种。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有《人间正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人民的名义》等多部。曾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优秀编剧奖。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