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任新民走了


来源:重庆晨报

在中国航天界,任新民的名字如雷贯耳。任新民是我国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领导和参与我国最早的液体导弹研制工作,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原标题:任新民走了

中国航天四老。左起:黄纬禄、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

早年的任新民。

任新民晚年一直关注载人航天事业。

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最后一位“中国航天四老”——任新民走了。

据央视消息,2月12日,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资深院士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2岁。

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和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曾任七机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领导“东方红一号”发射

被誉为航天“总总师”

在中国航天界,任新民的名字如雷贯耳。任新民是我国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领导和参与我国最早的液体导弹研制工作,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任新民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他被亲切地誉为我国航天的“总总师”。

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勋簿上,几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名字。

然而对于足以堪称辉煌的事业成就,任新民却总是看得很淡,说自己“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

23名“两弹一星”功臣

仅有5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学森、黄纬禄、屠守锷等23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梳理发现,目前23位“两弹一星”功臣已有18位辞世。目前获得“两弹一星”这一殊荣健在的老前辈只有5人,分别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程开甲。

一封电报结缘航天

1948年9月,美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

不到一年,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震动了大洋彼岸,任新民辞去美国的大学教职,辗转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

回国后,任新民被安排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室担任研究员。1952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电报,通知他赶去北京。在北京,陈赓将军接见了他,希望他参与协助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工作。

“我在美国学的是机械工程,并非导弹、火箭。”尽管任新民颇感意外,但他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就这样,一封电报让我和航天结缘。”

1956年10月,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机构组建负责人钱学森将任新民招至麾下,让他担任总体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等职。

任新民到任后的第一个任务,是去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探索导弹和火箭知识,大家互教互学。

在导弹研制冲刺阶段,因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全部撤走。“我国的导弹是被逼出来的。”任新民记得很清楚,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年后,任新民被任命为“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并相继参加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以及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工作。

“总总师”与“倔老头”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通信卫星工程由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都有总设计师或总指挥,而我当时是那些总指挥的‘统帅’。”由此,任新民被大家称为“总总师”。

“光环是属于大家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总总师’没有做好工作。”任新民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用心让团队和谐相处。“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待在一起,工厂里的工人都喊他“倔老头”。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搭载“东方红2号”试验卫星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能力,由此成为中国卫星通信工程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载人航天布局人

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任新民任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我开始考虑一些战略问题。”任新民深知,从世界潮流来看,发展载人航天是大势所趋。

1985年7月,在任新民的倡导下,中国首届太空站研讨会在秦皇岛召开,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出的最早声音。

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小组,任新民担任首席顾问。

1999年11月20日,他赶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出航送行;2003年10月15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赴酒泉,目送“神舟5号”飞船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我几乎是看着中国航天事业成长起来的。对它有非常深的感情,想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到了晚年,任新民说自己“人老心不老”。

就像与自己大半生相伴的火箭助推器一样,任新民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制高点。正是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成就了这位中国航天史上的传奇人物。

据央视、新华社客户端、《法制晚报》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