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宋墓罗汉洞古昌州八景,红炉镇惊喜多


来源:重庆晨报

上天赐景来,精妙出自然。尽管朝霞无存,但龙洞尚在,能有迹可循已殊为不易。透过历史的光影,依稀可见当年古昌州八景的意境和情趣。如何抢救、保护和开发镇街历史文化遗存,延续传承永川文脉,调研组一行深感重任在肩,虽然累了点,但选题有价值,破题有意义。

原标题:宋墓罗汉洞古昌州八景,红炉镇惊喜多

龙洞朝霞

罗汉洞水缸

龙洞内黑暗阴森,凉气袭人

白杨湾宋墓墓室顶部

五福寨现状

红炉镇位于永川城西,建场于清乾隆年间,始名龙凤场。因当地居民多从事手工打铁,红炉较多,炉火红红,故名“红炉”,时有居民60余家。

近日,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副主席高志强和专题调研组一行,从永荣镇出发,前往红炉镇继续调研历史文化遗存。调研组穿密林、长跋涉,逢山开路斩荆棘,头顶烈日大汗淋漓,深感探文寻物非易也。

遗迹尚存的古昌州八景

沿大峰(大涧口至宝峰)路驱车约二十多分钟,行至红炉镇会龙桥村,山势豁然平坦。在公路右侧约50米,有两座石山,怪石嶙峋,层层叠叠,立面寸草不长,山上密林丛生。走到近前,两山错落相连处,有一天然溶洞。古昌州八景之一的“龙洞朝霞”,就源于此。

据《永川县志》记载,县西英山(又名阴山)上有一洞,下有灵湫(水潭)。相传,龙居其中,故名龙洞,又名英山洞。泉水淙淙,每当旭日东升,烟雾蒸腾,灿如霞漪,因名“龙洞朝霞”。附近有干龙洞,亦高广幽深。干龙洞与龙洞相通。时任永川知县张时照有诗云:积水依灵物,烟云吐纳中;朝来作霖雨,不与赤霞同。

龙洞洞口高约3.5米,宽约4.5米。洞口处,有当地村民自发供奉的神像,新砌筑的水泥墙上有一木门。石墙上方刻有“龙洞朝霞”四个大字,木门两侧镌刻一幅对联,“双龙一洞朝霞照天地,两口山峰夕彩映乾坤”。

洞内黑暗阴森,凉气袭人。沿着一条天然石道摸索前行,伸手不见五指,需手电照明。灯光晃动中,不时有蝙蝠飞翔的黑影。石道蜿蜒曲折,宽高约两三米,洞顶有少量的钟乳石,时有滴水,洞底无石笋,也不见水潭。如此缓慢前行约5分钟,在一岔路口,泥石顺洞而下,堵住通道,上方仅有一米高左右的石洞。

洞口堵塞美景渐渐消失

当地人讲,龙洞位于阴山槽谷中,内有“干龙洞”和“水龙洞”两洞,干龙洞进洞就往山顶爬,共有九层岩穴,故有“九楼”之说。调研组认为,“龙洞朝霞”景观,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中的地质和光现象形成的自然景观。因为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钙质堆积沉淀的结果。由于当初洞内有水,加之气温较低,水蒸气与洞外空气相遇,形成水雾,朝阳照射之下形成光线折射,给人恍若仙境之感。

永川旧属古昌州辖地,有石松百尺、铁岭夏莲、圣水双清、龙洞朝霞、竹溪夜雨、桂山秋月、八角攒青、三河汇碧等景观,集中展现永川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早在民国二十五年,《永川县县政概况》记载,“本县名胜,历分为八景。然如圣水双清,竹溪夜雨,铁岭夏莲,名虽在实不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今,古昌州八景中的大多数景致,已随世事变迁,或消失殆尽,无迹可寻,或时过境迁,空留其名。

“龙洞朝霞”作为古昌州八景之一,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龙洞附近因采煤开石、砍伐植被,洞中泉水渐渐干涸,干龙洞、水龙洞两个洞口逐渐堵塞,洞中烟霞蒸腾的美景渐渐消逝。

上天赐景来,精妙出自然。尽管朝霞无存,但龙洞尚在,能有迹可循已殊为不易。透过历史的光影,依稀可见当年古昌州八景的意境和情趣。如何抢救、保护和开发镇街历史文化遗存,延续传承永川文脉,调研组一行深感重任在肩,虽然累了点,但选题有价值,破题有意义。

精美宋代古墓曾经被盗

一个场镇,无论贫富和大小,必定有其独特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古迹犹如大浪淘沙,最终沉淀下来,构成了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坐标,使得这方水土的历史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依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

在红庆村白杨湾村民小组梳房湾,一块大石坝低低隆起,延绵数百米。该墓就位于石坝的前端,名为白杨湾宋墓,与周边一住户仅几米之隔。墓葬坐南朝北,宽3.2米,进深3.4米,墓室顶高约2米,系利用山石凿刻而成。崖墓分为左右两个墓室,为夫妻合葬墓。两座墓室早已被盗,墓门为单层门楣,业已破坏。

多年前,当地村民胡太荣挖土时已发现这一墓穴,当时以为是山洞。2014年8月,区文管所发掘文物时,墓室内只留有一个破碎的碗,一根锈迹斑斑的铁钎。

盗墓者能偷窃陪葬物,却难以盗走崖刻的墓室。崖刻雕凿、藻井式的墓葬,恰好是宋元墓葬区别于其它古墓的关键。沿着一条约2米长的甬道,小心翼翼地猫着腰,细细探究潮湿的墓室。两个墓室形制大体相同,后壁整体雕刻仿木结构建筑构件,包括屋面、斗拱、柱子、柱础、雀替、门帘等;左右壁均开龛,分别整体雕刻仿木结构建筑构件及团花图案,均已出现裂痕;墓顶为藻井式,而这正是宋墓的基本特征。

区别墓主性别的地方,在于墓室后壁的精美图案。男墓室雕刻有一对男女手持坐椅,女墓室则雕刻有妇人掩门图案。两个墓室之间,有一小拱形洞相连。区文管所李玉彬说,永川已发掘出土宋代墓葬20余处,这座墓葬雕刻精美,仅次于板桥宋墓,在现有宋墓中可排名第二。

之所以断代为南宋末期,除了藻井式穹隆、崖墓形制外,出土的碎碗经修复后也具有宋瓷的特征。白杨湾墓葬为研究宋末元初的丧葬习俗、建筑形制、雕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罗汉洞摩崖造像已风化

罗汉洞摩崖造像位于罗汉场的东北面,在红石村大岩洞社公路旁的一天然石壁内。因洞内有罗汉塑像,又名罗汉洞。罗汉洞开龛造像,始刻于明代,现仅存左侧一龛,宽约1.8米,高约1.2米,距地面约5米,高浮雕3个佛像,风化严重已漫患不清。

清代又在石壁新开3龛,分别为繁体字阴刻“罗汉洞”三个字,楷书,每龛宽约0.8米,高1米,三龛间距均约4米,距地面约11米,左距造像约15米。

罗汉洞内冬暖夏凉,洞壁深处有两个石缸,泉水自石壁顶滴落而下,水质清冽,始终保持最高水位,但满而不溢。

在罗汉场附近,有一老寨子,始建于民国初年,因主人五世同堂而名五福寨。寨内建筑多已倒塌,杂草藤蔓生长其中,寨墙依山而建,正对阴山处的一侧,下有悬崖数十米。寨墙高立,只有一道寨门可以出入,关上寨门,寨内即自成天地,易守难攻。附近居民讲,当初寨内住户最多时有十五六家,有136人。

如今,古寨尚存的仅有寨门和邻近的两间房屋。寨门为条石卷拱,拱下开门,拱上有悬山式屋檐,屋檐为抬梁式,门洞厚1.9米,门宽2.2米,高3米,木质大门,对开2扇,有石质方形门墩,门墩边长约0.25米,门后左右两侧各有2个圆形扛门洞。

寨内正对大门有一条石板路,参差的路面,绿色的苔藓,见证着寨子的兴衰,至今仍在默默地守护。

特约撰稿人 宋波 本报记者 江亚蔓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