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井冈山谢家八角楼,毛主席当年在这里办公


来源:重庆晨报

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70年代曾设计过著名外贸产品——三角牌三角形煤油炉的重庆搪瓷厂美工谢绍章先生,出身于江西井冈山茅坪名门望族谢氏家族,上世纪70年代流行歌曲《八角楼的灯光》唱的“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中的八角楼,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办公写文章的楼,就是他们谢家祠堂的一部分。他说:“从小我就听我父亲讲过,歌里面唱的八角楼,就是我们谢家的;小时候我们学的课文《朱德的扁担》,朱老总和红军战士一起到茅坪去挑粮上山,挑的就是我们谢家的粮食。”

原标题:井冈山谢家八角楼,毛主席当年在这里办公

1970年代广交会商品说明书:三角牌三角形煤油炉。

八角楼得名的八角天窗。

2005年,谢绍国(左1)第一次回井冈山和伯父谢甲开烈士的后人在谢氏慎公祠前合影。

江西井冈山被誉为“革命摇篮”,“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红米饭那个南瓜汤”,这里的每一根竹子,每一个南瓜,都被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的作家及艺术家反复描绘和歌唱。今天,根据重庆搪瓷厂美工谢绍章先生的回忆,我们来打望井冈山名门望族谢氏家族的八角楼和三角炉。

三角炉

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70年代曾设计过著名外贸产品——三角牌三角形煤油炉的重庆搪瓷厂美工谢绍章先生,出身于江西井冈山茅坪名门望族谢氏家族,上世纪70年代流行歌曲《八角楼的灯光》唱的“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中的八角楼,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办公写文章的楼,就是他们谢家祠堂的一部分。他说:“从小我就听我父亲讲过,歌里面唱的八角楼,就是我们谢家的;小时候我们学的课文《朱德的扁担》,朱老总和红军战士一起到茅坪去挑粮上山,挑的就是我们谢家的粮食。”

苏教版第三册课文《朱德的扁担》,从1950年代初期就已进入中国小学语文课本,《朱德的扁担》一直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文。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为什么要到茅坪去挑粮呢?谢绍章说:“井冈山上都是山坡坡,是打仗的地方,地势险要,不种粮食,红军要吃饭,就只有到山脚下我们茅坪来找粮食。我的伯父谢甲开,是井冈山的革命烈士,是一个开明士绅,参加革命后,就发动族人捐粮,所以我才说朱德的扁担,担的是我们谢家的粮。”

后来,他开始设计一代名炉——三角炉。“当时我们厂的产品一直是内销,还没做过外销。当时厂里面决定,做外销煤油炉,大家都来设计。当时国内的煤油炉不是方形就是圆形,我就来搞一个三角形。厂里看中了,就和其他外形的炉子,都拿去广交会让外商看一看。外商一看,三角形,别出心裁,没见过,喜欢。但又怀疑质量怎么样?我们的人就叫他站上去踩一踩。外商站上去,我的炉子纹丝不动,踩不垮,外商就订货了。我们厂就定型生产,深绿色,商标也叫三角牌,十几元钱一个,主要是出口,国内没怎么卖,我们厂全厂职工每人发了一个,我那个现在都还在。炉子外销以后,我又设计了洗水碗、菜盘,全都出口了,还获得了四川省、全国轻工部的奖,三角炉那时候还没兴评奖。”

八角楼

1933年出生于南京的谢绍章,从没去过老家井冈山。但今年78岁的妹妹谢绍国回去过两次。妹妹也是出生于南京,抗战时跟父母逃到重庆,1964年从成都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现在是退休高级工程师。

她说:“我妈妈没去过井冈山。我第一次去,是2005年9月,跟一个红色旅游团去的。到了茅坪,找到一个老人一问,他说你们家还有人,我就找到了我一个侄儿。当时是跟团,匆匆忙忙的,没呆多久,只把带去的父母部分骨灰,埋在山上,也是让父母魂归故里。”

她第二次去是2011年10月,看到了当地政府修建的谢甲开烈士之墓。“我的伯父谢甲开的墓是一个独立的大墓,修得很好。”

在井冈山革命史上,谢绍章的伯父——只活了32岁的谢甲开,是与袁文才、王佐这些风云人物的名字和事迹连在一起的。据其墓碑碑文所载:谢甲开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红军在茅坪安家,他主动拿出家中的粮食茶油,支援军队。1927年入党,1928年春任茅坪乡工农兵政府秘书和乡支部书记。同年三月,当地土豪和国民党军一个营,趁红军离开湘赣边界后,“血洗茅坪”。

谢绍国说:“红军来到井冈山,要吃,要住,谢甲开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把油、米都捐出来。毛主席是1927年2月24日上大井,10月7日进的茅坪,袁文才欢迎他去茅坪,就住在我们谢家的八角楼,有两层楼,朱毛会师以后,毛主席住楼上,朱德住楼下。”

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毛泽东在八角楼住了两年零四个月。1981年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课《八角楼上》是这样描述当时情景的:“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谢绍国说:“八角楼不是楼是八角形,而是采光的天窗是一个八卦形,有桌子大小。上面有玻璃。楼前面的谢家祠堂就是谢家我们这一支的分祠堂,谢氏家族的总祠堂在旁边,是原来红四军的驻地。”八角楼的修建者,是谢家13代谢时慎,当地人称时慎公。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角楼和韶山冲毛主席旧居、延安、天安门、鲁迅墓、颐和园、杜甫草堂一起,名列其中。

这就是江西井冈山茅坪谢家的故事,在血雨腥风的年代,他们家为毛主席和红军贡献了八角楼;在和平年代,他们家为中外人民的日常生活贡献了三角炉。

文、图片翻拍/本报记者 马拉

标签:革命 红四军 革命史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