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伯平:与书法结缘 参悟内在生命
2016年03月29日 02: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为了能让更多人在浓、淡、干、枯的墨迹中感受人生,田伯平积极地投入到“水墨丹青《名家讲堂》”的录制之中,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殷墟出土甲古文开始,经两周金文、秦篆汉隶,汉末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碑、帖、流派、书家风格等,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讲起来很复杂,但我会用趣味的故事,简单有效的途径帮大家进入到书法之门。在这个半小时的节目中,我每次都介绍一个兴趣点,比如说蔡文姬和王羲之有什么关系?我们会讲到蔡文姬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
原标题:田伯平:与书法结缘 参悟内在生命
日前,新科奥斯卡影帝莱昂纳多来到中国,主办方将一幅写着“天道酬勤”的苍劲书法送给了他,这幅颇有“中国风”的挥毫墨作出自北京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田伯平之手。而“天道酬勤”也是田伯平对于自己人生的深刻感悟。幼年的时候,田伯平就在姥爷的严苛督导下练习书法。那时的田伯平很羡慕同龄的小朋友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而如今,田伯平却对于幼年的磨砺心怀感恩,正是因为长辈对他的“魔鬼训练”,才有了他现在博才多艺的大家境界。
受益于书法的田伯平也想把书法艺术传播出去,在他看来,书法不仅可以怡情养生,更是一种“静而生慧”的修行之路,可以对抗这个时代的浮躁之气。虽然书法中蕴含的理念细妙深微,但实际上,却是“提手可得”,人人都可以亲近。田伯平为此鼓励书法爱好者:“练书法不用非要童子功,只要想学,随时可以开始。”
近日,田伯平正忙于为中央教育电视台录制“水墨丹青《名家讲堂》之快乐书法”节目,节目将于今年4月播出,一共52期,尽管田伯平为此在录影棚中要经历七八个小时的辛苦录制工作,可是他却乐此不疲,因为在田伯平看来,每期节目虽短,却知识性趣味性丰富,可以让观众对书法产生兴趣,快乐地学书法,聆听到这门古老艺术的空谷回音,体味字形章法中的仪态万方。
感谢姥爷当年的严苛
出生于1958年的田伯平3岁时来到北京,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姥爷不仅是一名教授,是非常杰出的书法家和教育家,还是一名地下工作者。童年时代的田伯平有着“上房揭瓦”的顽皮,为了调理他的性情,姥爷在田伯平四五岁时,开始教他在家里的砖上写粉笔字,一边认字、一边练字。等到6岁时,田伯平拿起了毛笔。
田伯平回忆道:“我那时并不爱写字,但每天姥爷都要求我写50个字,他晚间下班回来会检查,对着宣纸勾勾画画,品评我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有欠缺,特别严格,我那时就跟现在的出租车司机似的,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想着欠我姥爷50个字。”有一次田伯平以自己不舒服为理由没有写字,结果姥爷回家后硬是把他从床上叫起来,完成了50个字的任务:“姥爷特别厉害,我做得不好,他就拿把塑料尺子打我。姥爷去世后,人家问我‘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你都铭记在心吧?’我说:‘只有音容,哪有笑貌啊’,他对我特别严格,很少看到他有笑脸。”
而由被迫学书法到自觉地喜爱书法,田伯平说要归功于他12岁时的一次“比赛”。那时,田伯平因为毛笔字写得好,闻名于街坊四邻。一天,有一位热心人说自己认识另外一个学习书法的同龄孩子,有意促成一个擂台,让两个孩子比试一番,田伯平对于自己当时的紧张记忆犹新,“比赛前一天我忐忑得一天没吃饭,一宿没睡好觉。”比赛时,由田伯平先运笔成书,让他意外的是,他落笔之后,那个孩子却主动认输不写了,“他后来还来我家向我姥爷请教过很多次书法。”这场“比武”,让田伯平突然有了成就感,由此,他对书法也真正萌发了兴趣,他开始主动地钻研,笔力、笔法由此突飞猛进。“那时邻居家贴的春联都是我写的,小朋友一起玩时,看见门口贴的春联就羡慕地夸我,说字儿真漂亮。”
研习书法也让田伯平的命运随之改变。由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田伯平未能上大学,被分到了北京市粮食局工作,每天与白面和麦子打交道。田伯平的日常任务就是搬运粮食,并且码放整齐,“我记得那时候经常要上夜班,夜里北风呼啸,寒意彻骨,空荡荡的仓库里只见几个人沉默地码着面袋,而真正堆积在自己内心的,是对于未来的茫然。”有一天,工会主席要找人写一个“限高3.5米”几个大字挂在过街天桥上,同事就推荐了田伯平,田伯平写完后,再也没有扛过粮食,转而负责粮食局的黑板报。后来,田伯平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1982年,北京市举办了一次职工书法大赛,田伯平以一幅笔力遒劲的行书“鸿皓游天”而折桂摘金,之后,他调入北京广播电视局工作。2001年,43岁的田伯平以96分第一名的成绩,竞聘为北京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从此书法成了他的专职事业。如今,姥爷当年对他的严苛培养还历历在目,田伯平心中却不再有怨言,而是充满了感激,“其实,孩子作为一张白纸,家长怎么教育,就会形成怎样的图景,有的家长害怕孩子有压力,于是什么也不学,虽然看似逍遥,但未必就是好事,儿时放纵溺爱致使孩子没有一技之长,长大后反而会更加受苦。当然,过于望子成龙,让孩子学得毫无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也不可取。所以,在培养孩子拓展爱好时,家长也应留意孩子是否有潜质,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艺不压身
其实,田伯平并不只拥有书法这一技之长,小时候的他除了书法,还学了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姥爷强加给他的爱好,可是现在都成了他傍身的本领,成就了现在的他。所以,田伯平喜欢放在嘴边的一个词是“艺不压身”,唱歌、跳舞、乐器、说相声等等,他都可以轻轻松松来上一段。
田伯平清楚记得,姥爷曾经在崇文门花市的信托公司花26元给他买了把旧的小提琴,“那把琴缺了一根弦,但姥爷为我重新配好了,还给我买了笛子和一个特别旧的直管萨克斯。我最喜欢那根笛子,吹了6年。”就这样,除了在家里练习书法,田伯平还去少年宫学习各种乐器,姥爷问他学得怎么样,他率直地回答说不怎么样,“姥爷听了就说:‘不怎样就不怎样吧,但是你得会这些乐器,会了就有用。而书法,你必须给我写好!’我那时不觉得这些话有什么含义,现在觉得姥爷的话颇有远见。”
由于博才多艺,田伯平的心态也富有弹性,充满了活力。现在58岁的他看上去风度翩翩,就像只有40岁。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艺”又在各方面成为田伯平书法的滋养与灵感。比如,他在音乐、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书法的抑扬顿挫,在书法中可以体会到音乐的轻重缓急;而古典诗词的浩瀚文思则让他在自己的书法中找到悠远的情怀。这些触类旁通的“姊妹艺术”无形中提升了他对书法的领悟。田伯平说:“都说师传承、师造化,师传承是你要学习、传承下去,可是能从天地大美、人生悲喜中领悟到什么,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田伯平认为,艺术虽然有共性,但是艺术家也必须要有独自风雨的坚守与求索,由此,形成自己对于天地自然的感念,化为笔下的灵动情韵,“如果只是单纯地临摹前人,而没有自己的创造,就算临摹几十年,也不会形成自己的风骨,如果观者说你的作品和谁谁一模一样,那不是褒扬,而是一种悲哀。”
学书法不用非要童子功
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放大了人们内心的贪婪,追求名利的速成与浮躁致使整个社会在精神上匮乏滞涩,而柔舒典雅的书法,是对治物欲症候的一剂良方。可惜,大多数人对于书法徒有爱好之念,却因没有基础,或担心难以静心坚持,而生胆怯之心。对此,田伯平鼓励大家抛却种种顾虑,他说:“不同于小提琴等其他艺术种类,需要童子功,再由岁月的量变产生质变,书法是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的,反而是太小年纪学习书法,会因理解力不足而难以领略其美妙。”
田伯平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我自己身边有许多成年人家庭、事业都繁重,好不容易下决心练习书法,半年没见到成效,就半途而废了,这很可惜,其实,书法对于生命的滋补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日久天长方能窥见的。练习书法时心一定要静,呼吸平稳、气沉丹田,意到笔随,润峭相同,心情、思想、力度都融入到书写一笔一画的美感当中,正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书法中去沉入无所挂碍的忘我境界。这样,就进入了既轻松又安适的状态,只有意境和墨香,没有了这喧嚣城市的杂念、躁动,得到的是字里行禅般的智慧与入定。”
为了能让更多人在浓、淡、干、枯的墨迹中感受人生,田伯平积极地投入到“水墨丹青《名家讲堂》”的录制之中,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殷墟出土甲古文开始,经两周金文、秦篆汉隶,汉末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碑、帖、流派、书家风格等,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讲起来很复杂,但我会用趣味的故事,简单有效的途径帮大家进入到书法之门。在这个半小时的节目中,我每次都介绍一个兴趣点,比如说蔡文姬和王羲之有什么关系?我们会讲到蔡文姬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她把蔡邕书法的真谛传授给了钟繇,钟繇又传给了卫夫人,而卫夫人则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这样,观众既掌握了知识点,又对书法有了兴趣,我还会讲授一些书法的实用学习方法。我希望更多人与我因书法而结缘,大家一起坚持下去,在书法中参悟到自己内在的生命,在墨黑纯素间返璞归真。”
文/本报记者 张嘉
田伯平简介:男,著名书法家,1958年出生于河北,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主持专业。现任北京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学艺术界全国代表大会第六、七次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国书协硬笔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书法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院兼职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委党校成教院艺术总监等。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