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敦煌疏勒河流域:气候与人类共同磨蚀的土地


来源:广州日报

疏勒河下游湖泽地区的军屯特点:一是短期性强,追求短期效益,带来的破坏性也大;二是来势凶猛,如李广利西征大宛,在很短时间里,在敦煌集中了十七八万人众,战事结束后,这些人又很快离开,开垦耕种和抛荒都在很短时间里进行,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疏勒河下游干枯的湖泽地区,其结果必然是沙漠化。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虽然这一地区人口不时发生巨大的变动,有时沼泽湖泊地貌又能重新占据上风,但总体而言,早期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后遗症,让汉代疏勒河下游湖泽地区丰水草宜畜牧溉民田的景象已经变成梦幻的历史。

原标题:敦煌疏勒河流域:气候与人类共同磨蚀的土地

疏勒河如今水流量不大。

疏勒河流域土地盐碱化严重。

烽燧周边已经成为戈壁滩。

“寻找中国气候遗址”系列之二敦煌周边

广州日报记者 卜松竹

在著名的敦煌古城周边,我们可以看到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双重叠加后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这里无数的城塞提示今人,在这片今天看来荒芜干旱的土地上曾经聚集过多么庞大的人类社区,支撑过多么宏伟的军事屯田。虽然历史上这里也曾经有过雨量增加,气候温暖的时期,但干旱大陆性气候决定了对这个地区的过度开发,必然招致难以控制的后果。

当年的军需大仓库 如今人迹罕至

野鸭、马群、芦苇、红柳、甘草,当它们和你眼前波光粼粼的水面一同拼出一幅色彩浓烈的秋日图的时候,记者几乎不太敢相信,几分钟之前,眼前所见还是茫茫无边的戈壁。疏勒河边一处小小的高地上这一座小小的土坯房,静谧、平和,却又有着悠游天地的旷达气象。

小房北面一百多米,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河仓城”根据地图计算可以得知,这个地方位于敦煌市区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今天所说的玉门关(小方盘城)15公里,俗称大方盘城。

从遗址考察和出土汉简研究大体知道, 大方盘城为西汉始建、西晋重修,距今已2000余年。仓城平面面积23250平方米,仓房平面面积2244平方米。记者在现址看到,城由夯土版筑,呈长方形。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

在西汉建塞之初,这里即靠近前线,便于供应,又在玉门关内,安全保险。英国人斯坦因和我国历史、考古学家阎文儒曾先后在此处挖掘出汉简及西晋碣石,这些文献记载,河仓城自汉代到魏晋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可见河仓城是古代中国西北边防一处规模巨大、延续数百年的军需仓库。

处在敦煌西北的古代仓储,除大方盘城之外,还有西候仓、玉门仓和居卢昔仓等。可以推想,当年这里必然有相当庞大的后勤保障体系,这里或者这里的附近,应当有足够的粮食和战马、军器等军需品的生产基地,有规模不小的人类社区。但是今天眼前所见的一切,似乎并不能证明这一点。除了那间小房,以这里为圆心,向周围延伸出去几十公里,都人迹罕至。

小房里住着一对负责看护河仓城遗址的老人和他们的孩子。主人用玻璃将院子的上面整个覆盖起来,形成了一间宽大的温室。到了冬天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把事先准备好的草席往玻璃上一铺,就可以保暖了。老人利用旁边的河滩和小高地的土坡,养了百多只兔子和500来只鸡。

他们的厨房里堆满了大包的食盐,老人说是自己在河滩上“种”的。“种盐”的方式据他们说就是用一点盐做“种子”,撒在盐卤水合适的地方,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慢慢就能“长”出盐来。盐质很白,颗粒很粗,抓在手里让人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老人说日本游客特别喜欢这里的盐,几乎每人都会买一小碗,带回去当纪念品。老人家没事的时候就到河滩上去采草药,锁阳、大黄之类。但他们日常的食粮还是从城里运来,因为这里虽然可以开辟一些小块的菜地,却已经无法大面积地种植粮食作物了。气候造就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汉代曾盛产鱼 屯垦严重摧残环境

今天的敦煌是以沙漠和那眼小小的沙间泉水——月牙泉闻名的。但历史上此地景观却远不止此。汽车在周边一带行驶,旧时水道遗留下的痕迹处处可见,盐碱地、水草丛、不时掠过的水鸟等都不断提醒我们,疏勒河、党河等著名的河流,曾经将这片土地描画得多么绚丽多姿。不过汉代时这一带草木繁茂、河湖纵横的美丽景色,也早已成为了历史。敦煌故地在汉代时曾经设立过“鱼泽障都尉”,顾名思义,这里原先是一片沼泽湖泊之地,以盛产鱼著称。鱼泽都尉不仅管理鱼泽障的防卫部署,同时还管理这里的军屯。随着玉门关都尉、中部都尉的设置,鱼泽障逐渐变成敦煌郡的中心地区,不再临边,失去了作为边塞防卫的作用,因此汉武帝元封六年条件成熟,将鱼泽尉改设为效谷县。

疏勒河流域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名声赫赫,孕育出敦煌、安西等著名的城镇。汉代以后疏勒河水系不注入蒲昌海,就在疏勒河中下游古河道形成一系列河道湖。但是今天榆林河苦水、党河已经断流不能汇入疏勒河,疏勒河下游地区的湖泊沼泽很多已经消失,仅在疏勒河古道上残留部分河道湖。河仓城旁的那个小湖,就是这样形成的。

兰州大学历史地理学者郑炳林等指出,疏勒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很大。汉代之后,沿河的移民越来越多,上游地区的突然性质的强制性开垦,使疏勒河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水源被截留,对下游地区湖泽生存造成致命性的破坏,必然导致湖泽因水量减少而退缩干枯。

疏勒河下游地区湖泽退缩干枯,为这一地区军垦提供难得一遇的时机。因此汉朝政府在疏勒河下游湖泽地区设都尉进行屯垦,有鱼泽都尉、玉门关都尉、阳关都尉等。军屯民垦最大时期一度达到了二十多万人。这样大规模的开垦,对疏勒河下游湖泽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摧残程度可想而知。

疏勒河下游湖泽地区的军屯特点:一是短期性强,追求短期效益,带来的破坏性也大;二是来势凶猛,如李广利西征大宛,在很短时间里,在敦煌集中了十七八万人众,战事结束后,这些人又很快离开,开垦耕种和抛荒都在很短时间里进行,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疏勒河下游干枯的湖泽地区,其结果必然是沙漠化。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虽然这一地区人口不时发生巨大的变动,有时沼泽湖泊地貌又能重新占据上风,但总体而言,早期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后遗症,让汉代疏勒河下游湖泽地区丰水草宜畜牧溉民田的景象已经变成梦幻的历史。

下游罗布泊

已成风沙之地

从汉代开始,中原政权在敦煌一带设置的军事据点主要都是沿疏勒河排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水源,不然无以长期驻守。仅以西湖范围内的烽燧而论,仍保存的就有八九十座。汉武帝统一河西之后,就利用疏勒河为天然屏障,修建了敦煌北境的防御设施汉长城。在这些烽燧的现址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都是修筑在靠近水源的风蚀高地的顶部。利用天然的地理条件,观测、预警和生活都得到了保障。

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看,郑炳林等指出,汉朝修的长城亭鄣从敦煌玉门关延伸到罗布泊,同时汉朝的使节也是沿着长城西行到达罗布泊然后经渠犁、轮台西行到西域诸国,“这些记载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提示,就是汉代收复河西初年,疏勒河下游一直流入罗布泊,否则汉朝政府不会无缘无故在沙漠戈壁无人之境修一条长城亭鄣”。如今罗布泊早已伴随当年流入的疏勒河的下游河道一道干涸成为一片风沙之地。

古地理学家们综合各种手段研究发现,河西地区在公元初到3世纪时属于暖湿期,3世纪初到6世纪末属于冷干期,之后温度和湿度的组合循约200~400年左右的时间不断转换,从20世纪初开始,又进入了一个暖干期。而汉代开始的大规模移民和开垦恰好生在2000年来的第一个暖湿期中,这也是当时中原王朝得以向西北少雨地区推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东汉和魏晋时期,这一地区处在平稳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西晋将汉代的都尉管辖的屯垦区都改造成为县一级行政单位,在疏勒河下游地区出现了菖蒲、宜禾等县。五凉时期特别是西凉时期,疏勒河流域人口大量增加,郡县也随之增设了很多。特别是疏勒河中游地区的郡县设置更多。而这一时期正是冷干期,干旱气候造成的降水减少,加上人类活动地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不断截取,对当地生态造成了双重的影响,很多当时的良田,在今天已经完全荒漠化了。

标签:敦煌 疏勒河 汉简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