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霸之道在三国人名中表露无遗


来源:广州日报

我们知道,尚武、阳刚、儒雅是两汉人名的主要特征。到了三国时期,这些特征都保留了下来。同时,因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人们崇尚王霸之道和权谋之术,这种社会风尚在一些三国人名上表露无遗。

原标题:王霸之道在三国人名中表露无遗

晋 陈寿 《三国志》

刘备像

曹操像

玉螭纹牒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人们崇尚王霸之道和权谋之术,这种风尚在一些人名上有所反映。同时,三国人名还体现了当时的尚武之风、尊儒之风和重玉之风。

三国人名形式上是姓名字三者结合

三国时期的人名,在形式上是东汉的延续,在内涵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西汉人取名,有单名,有复名(二字名),除个别开国功臣外,有地位、有文化的人都有字。到了东汉,所有人名均为清一色的单名,无论富贵贫贱,几乎所有人都有字。三国人名和东汉一样,形式上也是姓(单姓或复姓)、名(单名)、字三者的结合。如刘表姓刘(单姓),名表,字景升;夏侯渊姓夏侯(复姓),名渊,字妙才等。

有些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对三国时期的人名结构提出质疑,因为《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一些二字名,还有些人有名无字。对这一质疑应作何解释?通过对照历史可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二字名部分是少数民族人名译音,如阿会喃、彻里吉、轲比能、沙摩柯等。部分是字号而不是名,如许子将真名是许劭,子将是字;吴子兰真名是吴硕,子兰是字;庞德公真名失传,德公是字;黄承彦真名失传,承彦是字;严白虎真名失传,白虎是其外号。部分人名是作者误断史书句读而错写了古人姓名,如乌桓触实际上是焦触;曹安民实为曹安、曹民二人;部分人名是史书原有衍字,作者不加辨别照搬,如傅士仁有可能姓傅或姓士,名仁,“傅”或“士”二字中有一字为衍字。

《三国演义》中二字名者多为虚构人物

此外,不要忘了《三国演义》是小说,其中必有虚构人物,书中人物取二字名者有不少就是虚构人物。如马元义、程远志、杨大将、秦庆童、李春香、单子春、武安国、裴元绍等,这些人名当然不能当作三国人名。史书有记载,又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过的疑似取二字名的人只有五个,即郭攸之、马日磾、张世平、尹大目、辛宪英。但郭攸之的“之”字有可能是作为语助词附加在名后,马日磾这个名字是仿西汉金日磾之名,犹如司马相如仿蔺相如之名,只是特例。张世平是商人,世平可能是字而不是名。尹大目小时候是曹氏家奴,大目可能是绰号。辛宪英是女子,宪英也可能是字而不是名。

《三国演义》中有名无字的人有李傕、郭汜、典韦等,这些人的字在史书也没有记载,但不等于没字,只是失传而已。

我们知道,尚武、阳刚、儒雅是两汉人名的主要特征。到了三国时期,这些特征都保留了下来。同时,因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人们崇尚王霸之道和权谋之术,这种社会风尚在一些三国人名上表露无遗。

孙坚为四子取名各有所寄用意深远

孙坚给四个儿子取名为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伯、仲、叔、季代表兄弟排行顺序。策字有多义,孙坚取策命之意给大儿子命名,取字则用符字,符为兵符,掌握兵符、发布策命均为帝王之事;老二的名字集权谋于一身;老三老四的名字则有左辅右弼之意。孙坚这样给四个儿子取名字,用意很明显:期望老大以后执掌兵权,发号施令;老二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老三老四同心协力,辅佐其兄成就大业。孙坚是首屈一指的江东豪杰,在得到传国玉玺后,更加野心勃勃,他刻意经营江东,寻机逐鹿中原。他给儿子们所取的名字,恰恰印证了他的雄心壮志。

所幸的是,孙策和孙权,都没有辜负父亲的遗愿,最终打下了一片江山,连被许劭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也羡慕孙坚生了一个孙仲谋。

刘备是公认的人杰,雄才大略,行王道也行霸道,既重人心也重权谋。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封,为养子,次子刘禅,字公嗣。二子之名,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古代天子到泰山祭祀天地所举行的大典,其目的是向世人宣告自己受命于天。可见刘备早有一统天下之志,可惜他两个儿子都不争气,刘封兵败被赐死,刘禅只管坐享其成,无意进取,使刘备的“封禅”愿望随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化为泡影。

曹操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字子修,为夫人刘氏所生,早年在一次战斗中为救曹操而死于宛城。卞氏生四子:曹丕(字子桓)、曹彰(字子文)、曹植(字子建)、曹熊。其他20个儿子是曹铄、曹冲、曹据、曹宇、曹林、曹衮、曹玹、曹峻、曹矩、曹干、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这25子中,最有名的是曹丕和曹植,这两人的名字,虽然没有显示出称王称霸之意,也寄托着曹操对他们的期望。“丕”的意思是宏大,“桓”字也有此意,“桓桓”象征威武。“植”与“建”,都有树立、建立之意。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始终不敢称帝,晚年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显然是把称帝的希望寄托在曹丕身上,希望他人如其名,把自己打下的基业发扬光大。

三国时期玉文化深入到姓名领域

两汉时期的尚武之风,到了三国时期,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种勇武精神在人名上的反映,不是直接体现在“勇”字和“武”字上,而是体现在气势和名字的内涵上。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二人的名字,还有赵云(字子龙),给人羽翼丰满,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之感。马超(字孟起)和黄忠(字汉升)两人之名,仿佛注定他们要为蜀汉的升起驰骋沙场。秦汉之交的项羽(名籍,字羽),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号称“西楚霸王”。他和关羽的名字,都有一个“羽”字,论勇武,项羽比关羽更厉害,但后来人们公认的武圣,并不是他,而是关羽。人们之所以选择关羽而不选择项羽为武圣,是因关羽不仅有斩华雄、诛文丑、杀颜良之勇,还有忠诚精神、信义精神、仁智精神。

说到勇猛之士和名字的关系,不能不提“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表面上看,这个名字平淡无奇,甚至有点老土。但是,在汉初,三个取名为“布”的人都曾经有惊天动地的事迹:英布助刘邦打下江山;季布一诺,重于千金;栾布哭彭越,大义凛然。这三个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勇将、游侠、烈士。吕布在名字上和他们有说不清的“血缘”关系,说不定也是仰慕古人而取的名。

群雄争霸的三国,虽然明争暗斗,但儒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被磨灭,在文化层面上,仍是正统。所以三国人的名字,出现了很多德、孝、仁、信、恭、敬、礼、义之类的字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仁字子孝、毛玠字孝先、郭嘉字奉孝、仓慈字孝仁、崔林字德儒、孔礼字德达、陈震字孝起、来敏字敬达、马忠字德信、刘繇字正礼、太史慈字子义、鲁肃字子敬等。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期常见与“玉”有关的名字。如刘璋字季玉、公孙瓒字伯珪、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潘琮字文珪、陆瑁字子璋、全琮字子璜等。刘表的儿子刘琦和刘琮,也是以“玉”取名,可见玉文化在三国时期已深入到姓名文化领域。

《吉祥艺术》版平时逢周日见报。

来信可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广州日报副刊部 钟志荣

邮箱:gtdrh@yahoo.cn

标签:文化 失传 两汉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