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如何理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


来源:新快报

我一直疑心倪云林用这个“逸”字的时候想的不是“逸品”的“逸”。如果用“隐逸”甚至“逃逸”的延伸意,这才前面的谦称“仆” 般配,也接得上后面的“聊以自娱”。在中国画领域,“逸”字已脱离本意,代表至高无上的级别。谁都想“逸”,却不是谁都能“逸”得来的,“逸”来“逸”去,只是个“臆想”,毕其一生,得个“草草”。“草草”也有多种意思,比如《诗经》中“骄人好好,劳人草草”的“草草”是“操心、忧愁貌”的意思,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是“草率”的意思。如果说“操心”不是逸笔的状态,“草率”又岂是倪高士

原标题:如何理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

日期:[2015-07-05] 版次:[A23] 版名:[收藏周刊·专栏] 字体:【大中小】

■倪云林 容膝斋图

■倪云林 容膝斋图

■姚涯屏(广州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语录体的好处在简短,坏处也在简短。因其简短,这一句半句剥离了背景,加大了误读的几率和曲解的空间。《论语》就是语录体,世人读了数千年,也不见得句句都弄清楚了,那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至今有人总以为孔夫子收腊肉当学费,也不想想颜回哪来的十条腊肉,就是例证。绘画史上也有许多语录体的画论,比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搜尽奇峰打草稿”、“似与不似之间”、“宁方勿圆,宁拙勿巧,宁脏勿净”……总有人或无意误读,误人误己,或有意曲解,来遮自己的羞处。

就拿“逸笔草草”来说,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之大,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有人念着这十二字真言,就顿悟起来,糟蹋着倪云林,还以为手里捧的是倪高士传下来的衣钵。倪云林在那封写给张仲藻的信中说得很明白:他应承了人家,要画张指定内容的画。他认真研究原始资料,又权衡自己的长短处,考虑怎么样画才合人家请他作图的意思。然后谦逊了几句,再发了一通牢骚。这几句就是属于谦逊的内容。

我一直疑心倪云林用这个“逸”字的时候想的不是“逸品”的“逸”。如果用“隐逸”甚至“逃逸”的延伸意,这才前面的谦称“仆” 般配,也接得上后面的“聊以自娱”。在中国画领域,“逸”字已脱离本意,代表至高无上的级别。谁都想“逸”,却不是谁都能“逸”得来的,“逸”来“逸”去,只是个“臆想”,毕其一生,得个“草草”。“草草”也有多种意思,比如《诗经》中“骄人好好,劳人草草”的“草草”是“操心、忧愁貌”的意思,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是“草率”的意思。如果说“操心”不是逸笔的状态,“草率”又岂是倪高士的真心追求?所以,这句话是谦虚的说法。再说“不求形似”。倪云林的画,结构严谨。这也是元代画家的共同特点。元人追求萧散简淡,因他们吃的是宋人的奶,骨架壮实得很,所以才能嘴里谦虚地说“不求形似”,一下笔神形兼备。这有点类似于清末民初的情况,哪怕是一门心思要改造中国旧文化的人,他骨子里都充盈着旧文化的根基,所以随便弄都比现在的许多所谓国学大师要地道。在绘画方面,明清人在骨架上大都不如元人。现在做着一超而入如来地的春秋大梦的,更是路都还没走稳,只能靠虚晃一枪,“聊以自娱”了。最早有记录讲“聊以自娱”这句话的可能是南越王赵佗。他因中原断了南越国铁器的来路,冲冠一怒,黄屋左纛,称帝了。汉天子责问起来,他说,南方那些小国那么小,也一个个称王,他(东西万余里)因此“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要想“聊以自娱”得有“东西万余里”的实力,这境界,不容易。自我标榜画画只为“聊以自娱”又总是拿出来到处吓人的,都是伪高士,不是倪高士。

上面提到的其它几句也经常被曲解误读,荆浩老死在太行洪谷,石涛能不知道?“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怎么个搜尽法?肯定不是什么都见过什么都画过的意思。齐白石虾虫精妙入微,红花墨叶横涂竖抹而法度俱在,“似与不似之间”岂是要像不像的意思?徐悲鸿说过“宁方勿圆,宁拙勿巧,宁脏勿净”,现在被“脏、方、拙”误了的比被“圆、巧、净”误了的多得多。这不能怪徐悲鸿,徐悲鸿没有说“脏、方、拙”才是好的。就像“宁缺毋滥”这个词,并不是说“缺”就是好的,只是与其“滥”的话,还不如让它“缺”着。这样去理解,估计古人在地下睡得安稳些。

标签:倪云林 画论 辛弃疾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