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影的故事》


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长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个新导演要想独立拍片,一般要走这么两步:一要先拍纪录片或者科教片,哪怕当当译制片导演也行,得练练兵;二要联合导演,以署名在前者为主。厂里让赵心水“练兵”而独立拍摄的纪录片是《海上的人家》。六本,黑白片。这是一部反映“大跃进”时代渔民在海上捕鱼生活的纪录片,带点艺术性纪录片的意思。厂长看他的纪录片拍得还不错, 允许他与别的导演联合拍故事片。于是有了同常甄华联合导演的 《鸿雁》。

原标题:《长影的故事》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它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凝结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本书撷取了长影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影片和影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这些电影的拍摄故事,介绍了一些影人的曲折经历,它们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生态的一个镜面。

赵心水初入影坛的那几年,正是长影的第一个创作高潮期

但是此时,《冰山上的来客》已经花掉了 21 万元。花了钱却中途下马,花掉的钱就等于浪费了。何况这还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剧本。王逸不想拍,那么让谁来接手呢?由于牵扯到和前一个摄制组的关系,不是哪一个导演都愿意接这个摊子的。

厂领导想到了赵心水。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苏云找到赵心水,说:“厂领导的意见是让 你把停拍了的《冰山上的来客》接过来,争取拍完它。”赵心水知 道王逸不想继续拍的事,当即就说:“四级导演都拍不下去了,我这个十一级副导演更干不了。”在当时,文艺界分为十四级,一级为最高。赵心水当时正协助总编室的编辑抓《平原枪声》剧本,加之认为自己没去过新疆,创作实践少,对完成任务信心不足,所以不大想接。

赵心水原名叫赵志汾,1929 年出生在河北沧县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父亲在天津入股一家药店,做卖药生意。赵家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四,出生的时候,双眉之间生有一痣,故起小名珠儿。他从小爱好文艺,课余读了很多故事书,还经常跟父母要钱到电影院看新鲜。1943年,十四岁的赵志汾跟随老师投奔了抗日根据地。

参加革命了,要有一个新的名字,一是为了隐蔽自己,二是不牵累家人。赵志汾决定将“志”字取其下为“心”,“汾”字取 其左为“水”,就此取名“赵心水”。在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队伍里,赵心水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加之年龄小,得到格外关照。 1944 年 10 月,他加入正规部队做民运工作,抗战结束后随军北上参加解放战争,在东北六纵队十八师宣传队任分队长、代队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入武汉中南军区艺术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 1952 年结束学习生活,分配到东影工作。

赵心水初入影坛的那几年,正是长影的第一个创作高潮期。新中国电影大师级的人物都在紧张的创作中:吕班的《六号门》, 沙蒙的《上甘岭》,王滨的《怒海轻骑》,严恭的《祖国的花朵》,郭维的《董存瑞》,苏里和武兆堤的《平原游击队》,于彦夫的 《芦笙恋歌》,林农的《神秘的旅伴》,王家乙的《五朵金花》,王炎的《战火中的青春》,朱文顺的《寂静的山林》,上海的鲁韧也在这儿拍了《猛河的黎明》……赵心水虚心向他们学习,给他们当助理导演,或当副导演。有时不能在一个组当面求教,就跑去看他们拍棚戏,自己在一旁琢磨。

1959年,赵心水执导了两部影片。一部是故事片《鸿雁》, 一部是戏曲片《潘杨讼》。

在长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个新导演要想独立拍片,一般要走这么两步:一要先拍纪录片或者科教片,哪怕当当译制片导演也行,得练练兵;二要联合导演,以署名在前者为主。厂里让赵心水“练兵”而独立拍摄的纪录片是《海上的人家》。六本,黑白片。这是一部反映“大跃进”时代渔民在海上捕鱼生活的纪录片,带点艺术性纪录片的意思。厂长看他的纪录片拍得还不错, 允许他与别的导演联合拍故事片。于是有了同常甄华联合导演的 《鸿雁》。

《鸿雁》取材于 1958 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 《红色邮递员李虎天》。影片定位是纪录性艺术片。确定的主线是:在“大跃进”年代,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模范乡邮员李云飞,继承发扬抗联老交通的革命传统,克服重重困难,在条件恶劣的长白山区开辟新邮路的故事。思路确定之后,年轻的编剧张天民和导演们一起编故事,捋人物,立框架。然后张天民根据大家谈的内容整理剧本。这是当时的创作方式,叫集体创作,编剧执笔。为了加快速度,抢拍外景,导演一边让张天民写文学剧本,一边写分镜头剧本。剧本完成后,又在厂里和吉林省邮电部门广泛地征求意见。(连载十八)

标签:郭维 剧本 编剧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