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坦赞铁路 "中土"人的精神财富(高清组图)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新俊):上世纪70年代中期建成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是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典范。尽管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已与40年前大不相同,但坦赞铁路的建设历程与历史贡献已经成为中、坦、赞三国人民友谊的见证和永恒的记忆,也成为曾组织实施这项宏大工程的原铁道部援外办——也就是今天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原标题:坦赞铁路 "中土"人的精神财富(高清组图)

坦赞铁路的每一根轨枕上都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字样。 (摄影 王新俊)

坦赞铁路的每一根轨枕上都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字样。 (摄影 王新俊)

原标题:坦赞铁路--“中土”人的精神财富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新俊):上世纪70年代中期建成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是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典范。尽管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已与40年前大不相同,但坦赞铁路的建设历程与历史贡献已经成为中、坦、赞三国人民友谊的见证和永恒的记忆,也成为曾组织实施这项宏大工程的原铁道部援外办——也就是今天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坦赞铁路东起印度洋之滨的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到赞比亚中部铜矿带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由当时的铁道部援外办公室组织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7月全部建成移交。坦赞铁路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坦、赞两国的交通运输状况,为铜矿资源丰富的内陆国家赞比亚提供了出海口,也成为坦赞经济发展的命脉,树立了中非人民友谊的丰碑。

说起当年的建设场面,曾经在坦赞铁路项目担任斯瓦希里语翻译的杨凤兰记忆犹新:“我第一次到坦桑尼亚是1975年5月,当时的建设场面特别地轰轰烈烈。我那时候在材料厂汽车大队工作,所有中国人和当地坦桑尼亚人说的共同的一句话就是斯瓦希里语的‘朋友’-‘Rafiki’。”

改革开放后,原铁道部援外办公室改制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而原先援建坦赞铁路及东非国家其他工程的队伍经过整合,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中土东非有限公司。当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大本营位于达累斯萨拉姆港口附近的库拉西尼地区,距坦赞铁路起点不到一公里,被称为“库拉西尼基地”。今天,这里是中土东非有限公司的总部,院里上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建筑及一些当时中国建设大军留下的轨道车底盘等老物件,显示出坦赞铁路与中土集团的历史传承。

41岁的约瑟夫·哈乌莱从小在“库拉西尼基地”长大,吃中国菜、看中国电影……,大院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儿时的回忆,一代又一代中土人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哈乌莱的父亲曾是坦赞铁路建设工人,而他自己也已经在基地大院里工作了16年,现在是中土东非公司坦桑办事处的车队主管,前不久刚刚在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举行的“在坦中资企业优秀员工表彰”大会上获得“杰出奉献”奖。哈乌莱说,“中土”就是自己的家:“中土公司就像我的家,我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名雇员。从我小时候开始,公司就一步步地帮助我,也为我的家庭提供生活帮助,我想将来我的孩子也会在这里工作。我工作得很轻松,因为我们彼此相互信任。我一直都在说,这不是公司,这是我的家,我与这里的每个人都相处很愉快,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是一个整体。”

在达累斯萨拉姆市中心西南24公里处,坐落着中国援坦专家公墓,坦赞铁路从其附近通过。公墓内安葬着69位不同时期援助坦桑尼亚国家建设的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其中47位在修建坦赞铁路时牺牲,年龄最小的仅24岁。另外,还有17名为援建坦赞铁路而献出生命的中国人长眠在赞比亚。

中土东非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路沛羲表示,这座公墓对中土公司有着特殊深厚的意义,每一位员工来到这里都心怀感激:“中土公司的诞生和壮大,都源于坦赞铁路,都源于老一辈先烈的牺牲,在这里流血、流汗、奠基,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每年新入职的员工都会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和崇拜之情来到这里,希望我们这些后辈踏着前人的足迹,不辱没了这份荣光,再创辉煌,为中非友谊做出更多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出口货物分流、公路运输竞争、管理不善等众多原因,坦赞铁路开始陷入困境。2011年,中方“基于目前坦赞铁路在经营中存在很多困难”以及“中非间的传统友谊”,免除援建坦赞铁路50%的债务。

2015年3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到访的赞比亚总统伦古举行会谈时表示,中方愿同赞比亚、坦桑尼亚一道努力,把坦赞铁路建设成发展之路、繁荣之路,这也是与坦赞铁路有着深厚传统感情的“中土”人的期望与心声。

标签:铁道部 铁路 轨道车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