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吴志浩
美国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当地时间8日宣布,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16日将在华盛顿会见来访的韩国总统李明博,双方将重点讨论朝鲜核问题等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
韩国总统府9日证实了这一消息。
打消韩国发展核武器念头
“奥巴马总统将于6月16日,也就是下周二,会见韩国总统李明博。”吉布斯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两位领导人将就朝鲜问题交换意见,并商讨一系列双边及共同关心的议题。”
韩国青瓦台总统府9日证实,李明博与夫人金润玉将于本月15日至17日访问美国华盛顿,与奥巴马举行韩美首脑会谈。青瓦台相关人士透露:“在此次首脑会谈中,双方签署韩美同盟未来展望宣言的可能性很大。此外,还将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据悉,这次美韩峰会将是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第二次会见李明博,两人曾于今年4月在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期间举行过双边会谈。“奥巴马总统在伦敦会晤时(向李明博)发出了邀请,”吉布斯说,“韩国是美国的亲密朋友和关键盟友,(奥巴马)总统希望拓展更多渠道加强两国的合作,以应对21世纪的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由于朝鲜上月下旬进行了近三年来的第二次核试验,美韩总统在会谈中肯定会重点讨论朝核问题。据韩国媒体报道,考虑到韩国社会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奥巴马将在会见李明博时,以书面形式保证将韩国纳入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5日在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会谈后,已证实了这一点。
虽然此举强化了美韩同盟关系,但也有分析认为,美国借此再次打消了韩国发展核武器的念头。据报道,朝鲜第二次核试验在韩国引发了关于本国是否应当发展核武器的争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就萌发过拥有核武器的想法。但在美国的阻拦下,韩国当时没有建设自己的核反应堆,也未能从法国和加拿大那里弄到关键性材料。
商讨如何防止朝鲜核扩散
除了害怕遭到朝鲜核武器的打击,美韩还非常担心朝鲜对外传播核与弹道导弹技术。因此,奥巴马和李明博还将重点商讨如何阻止朝鲜的扩散行为。
韩国已于朝鲜二次核试验后不久宣布全面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防扩散安全倡议”2003年5月由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首次提出,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阻止运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目前已有90多个国家宣布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
近来,朝鲜已试射了多枚中短程导弹,有报道说他们即将试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尽管情报显示朝鲜暂时还不具备在导弹上安装核弹头的能力,但平壤方面显然正在朝拥有这一技术而努力。
“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又具备了发射远程导弹的能力。”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说,“我们必须为一切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好准备,尽管我们还不清楚朝鲜的实际能力。”
过度施压或惹恼朝强硬派
据报道,自从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以来,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以及日韩代表一直在磋商应对之策。由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反对,安理会迟迟不能出台强硬的对朝决议。
设在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的东西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尼·罗伊说,奥巴马对中国在劝说朝鲜弃核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李明博和奥巴马不能过高估计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
“尽管中国是朝鲜一些关键物资,比如粮食和能源,不可替代的供应方,但平壤在最终政策制定上并不会服从中国的指令,尤其在金正日政权最看重的方面。”罗伊说,“另外,中国还担心过度施压会使朝鲜政府崩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中国的对朝影响力也受到自我限制。”
在安理会对朝制裁决议难产的同时,美国正在寻求对朝鲜实行更严厉的金融制裁。但罗伊提醒奥巴马和李明博,在这方面要谨慎一点。他说:“金融制裁看起来是美韩政府在对朝施压方面为数不多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这会增加遭到报复的风险。在重压之下,朝鲜内部的强硬派可能会借势掌握更多的权力。”
外界近来纷纷猜测,朝鲜军方势力正得到加强,“他们不大可能以全面战争的形式报复美韩,但有可能攻击一些美韩的软肋,比如对朝鲜境内开城工业园区的韩国人采取行动。”罗伊说。
韩考虑以向阿派兵做交换
为了避免把朝鲜推向冲突的边缘,美韩领导人的议程中预计会包括劝说朝鲜重返六方会谈的内容。不过,由于朝鲜已宣布永久退出六方会谈,除非安理会收回针对朝鲜发射卫星的有关声明并进行道歉,人们对六方会谈重开前景并不乐观。
一些分析家认为,朝鲜更倾向于与美国进行双边会谈;另一些人则认为,朝鲜其实并不愿意放弃拥有核武器。罗伊属于后者。
他说:“事情似乎起了变化。以前,发射导弹与进行核试验更像是朝鲜的谈判筹码,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与各方进行讨价还价。而现在,朝鲜的最主要目标是,建立一支可靠的核威慑力量,以保证国家安全。”
另外,有报道说,为了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李明博考虑向阿富汗派兵,帮助奥巴马实现阿富汗战略。罗伊表示:“如果李明博答应向阿富汗派兵,那么他必然要从华盛顿带点什么回首尔,否则将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会损害美韩关系。”
他说:“因此,在李明博表示善意或进行让步的时候,奥巴马必须认真对待,仔细思考美国可以拿什么作为回报。”
作者:
吴志浩
编辑:
印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