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到了台湾,可以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譬如岛上随处可见的繁体字,那比简体字多出的横竖撇捺间,就蕴涵着不少传统文化的元素。相比大陆的大山大水,台湾文化呈现着独特韵味的小家碧玉之特点。这期专题,从四个角度走近台湾文化,隐去“政治的台湾”,解读一个“文化的台湾”。

纵观台湾文化史,历经荷西、明郑、清治、日治、中华民国等多个阶段,因为移民族群分布与占领期间较冗长等因素,仍以中国文化为其文化构成主轴,台湾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移垦的边疆地带。即使于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大量进入台湾的今日,台湾民间的价值判断与社会习俗仍大多以中国的儒家道德标准为主。另一方面,汉移民带来的中国原乡文化,却在台湾文化400年演进历史中,多次产生“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观念对立。

原住民文化:南岛语系的发源地

台湾原住民族原先广泛分布在台湾山区(尤其是台湾中部),并且沿着冲积平原聚集成一个个的部落。截至2009年12月,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数为504,531人(占台湾人口数的2.1%),而大部分的当代原住民族则是居住在山区和城市当中。几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族经历了各种不同殖民民族的经济竞争和军事冲突。[详细]

荷兰殖民文化:台湾认识世界的开端

台湾位于东亚中心点,不但产生汉人移民文化,也于1624年至1662年间接收了以荷兰为主的欧洲文化。荷兰人占据台湾,对原住民采取所谓教化政策,因此也引进罗马字拼音法,对文化影响而言,这些文化的引进,也算让台湾迈向新世界的开端。[详细]

汉移民文化:中国闽粤民众大量移民台湾

1662年起,台湾开始了230年之久的汉移民文化影响。此期间,中国南方闽粤地区民众大量移民台湾。台湾节日礼俗文化深深受闽粤移民影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于此阶段变成台湾三大节日,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 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台湾民间也有渐趋发展相同或带有特色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演进形成多项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等。[详细]

日治时期文化:西洋风俗进入台湾

1895年起,因为马关条约的签署,台湾开始了为期50年的日本统治阶段。在此阶段的台湾文化,间接的连接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不但如此,更经由一些西洋器物制度引进,让洋化风俗导入台湾,并让台湾开始了近代化的步伐。[详细]

1949年后大陆移民文化:逐渐形成独特的“东方美学”

国民党仓皇败退台湾带去了200多万军民,也再次把中国文化全盘移植到台湾。为了与大陆争夺中国政府的代表权,国民党当局掀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台湾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也愈益鲜明。同时,欧美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管理方式、经济模式不断被引入台湾,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详细]

缘由:为何重视对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体认

台湾社会非同寻常的历史背景,使台湾十分重视国文课程中的中华文化教育。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面对的是经历了长达50年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社会,再加上其内外交困的政治军事形势,台湾当局必须通过国文教育以稳固人心。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台湾的中学课程标准均体现了“体认中华民族文化”的教学目标。[详细]

复兴:大陆文革时台湾在搞中华文艺复兴

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大陆在经历 “文革”时期,“文革”中的一些事件,对国民党来说震撼是很大的。1967年年初,蒋介石还曾经跟美国人提过,要借由当时“文革”的混乱状况反攻大陆,当然这一定是会被美国制止。国民党被这件事情弄得很激动,蒋介石就做了一个决定,要在台湾搞复兴中华文化运动。[详细]

跌宕:在政治纷争衍生出的思潮下被压制

“解严”之后,台湾社会进入了民主化的阶段,社会的转型催生了各种文化思潮,在社会上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民进党上台后,台湾政治形势的转变,“本土化”风潮兴起,一些政治或社会团体对高中国文教材进行了抨击,认为选文缺乏“台湾主体性”,应在课程安排上重视台湾文学与母语。“去中国化”的政治操弄,从历史科蔓延至国文科。 [详细]

现状:高中生3年学遍四书 中华文化认知根深蒂固

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倡导下,“四书”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4部著作,将编入台湾高中必选课程。目前台湾高中生大概一周35堂课,其中语文课4堂必修、3堂选修,孔孟思想包含在选修课中。对此,岛内的“50后”、“60后”们表示赞同,因为他们这一代就因熟读“四书”受益匪浅。[详细]

历史上没有一个相似的环境能够与台湾的眷村相比较,眷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环境。如果处在一个融汇各种方言,品尝着各种不同气味的美食,又彼此无亲无故的地方,你会很难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但是一场荒诞的战争却让台湾的最近六十多年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现象——眷村文化。

何为“眷村”?它又是如何产生?

1945年二战结束,国民党政府从日本接收台湾,当时已逐渐有中国大陆各省人员来台。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国共内战中战败,大量国民政府党政官员、公务员、军队及各省居民转往台湾定居。据统计,1946年台湾人口610万,稍后的1950年激增为745万。其中绝大部分为此阶段的新住民。国民党当局为了解决150万以上的居民带来的居住问题,兴建房舍或安排宿舍,并将新住民加以群聚于一定范围,即为现在所知的“眷村”。[详细]

“眷村”是诸多名人的“娘胎”

台湾第一部以眷村为主题的舞台剧《宝岛一村》去年受邀在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城市巡演。在演员“催泪煽情”的表演以及观众“如痴如醉”、“无不起立鼓掌”的交流中,“政治的台湾”隐去了,一个“文化的台湾”呈现在我们面前。邓丽君、林青霞、赵传、张艾嘉、侯孝贤、王伟忠、胡一虎、朱天心、张大春…这串名单后面,有一个共同的成长背景就叫“眷村”。[详细]

曾是“封闭”社会 并遗传军中江湖气

“眷村曾经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会,‘外省人’与‘本省人’是有距离的。因为历史还有政治的偶然,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到了台湾。在眷村这个地方居住了下来,开始以为这里只是生命中的驿站,结果却成为永久的家。”。眷村成长的小孩也可以很容易被分成三种:第一种就是很会读书,以后都出国念博士的;第二种是属于读书读不来的,家长很严格,被送去读军校;第三种师承遗传了军中江湖气,长大后成为聚党斗狠的能手。[详细]

乡愁寄托 精神中的故乡已回不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对于眷村的第二代、第三代来说,他们的乡愁是爷爷奶奶那一代附加给他们的。但是父辈们的乡愁也是停留在时空中的精神感受。即便再次回到故乡也是物是人非,乡愁成为眷村人不可化解的情绪。龙应台曾写道,“我要怎么向他叙述一个时代呢?他们会以石头般的沉默和冷淡的失忆来对付你。”年轻人也许会理解这段历史,但是他们已经融入台湾,乡愁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想象。”[详细]

眷村渐已凋零 却不会在历史中遗失

台湾各地纷纷建立眷村博物馆、生活园区,希望为那个动荡年代中的移民轨迹留下珍贵记录。随着标志“外省人”的眷村一一被拆除,“外省人”的身份也将在台湾的族群融合中,日益淡出。然而,那个大时代小人物的平凡故事,却不会随着时空的转变而遗失。[详细]

电音三太子受欢迎 彰显台湾文化特质

电音三太子的出现,首先反映出台湾人喜欢求新求变、不拘泥于传统的性格。而脚踏风火轮、来去自如的三太子,其活泼好动、不受拘束的表现,和台湾人喜欢骑摩托车,灵活变化,十分相似。电子三太子已经成为岛内本土文化热门象征,其爆红跟岛内本土文化的兴起密不可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电音三太子也爆红大陆。去年8月,电音三太子热舞上海世博会台湾馆。今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两岸青年大型交流活动时,还跟三太子学跳、击掌互动。8月,电音三太子亮相西安世园会,引发现场观众热情回应和追捧。[详细]

去台北故宫看《富春山居图》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于2011年6月1日至9月5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其中大陆参展展品共计12件,包括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王原祁《仿富春山居图轴》、奚冈《仿黄公望富春笔意图轴》3件作品。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统计,截至8月23日,特展举办期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已达81万。 [详细]

诚品书店成为台湾的“观光书店”

据诚品信义书店工作人员介绍,“到台北,逛诚品”,已成了许多游客的一句口头禅。诚品书店秉持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每年举办约500场演讲与展览,成为吸引大陆、香港及全球华人游客的知名景点。为了应对大陆游客自由行的开放,书店推出大型书展“2011诚品大阅读”。凡到台湾的游客,都会对诚品书店留下深刻印象,并口口相传。[详细]

台湾戏剧大陆“试水” 精致有趣有创意

台湾小剧场的戏剧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有趣、精致、有文化感、有创意”。若干年前,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系列等还在大陆低调流行。台湾戏剧受观众所认可绝非一日之功。最早将西方戏剧引进岛内的是女戏剧家李曼瑰,她和当时的戏剧家姚一苇开启了真正的戏剧文化。上世纪80年代,从赖声川是岛内戏剧发展的领军人物,他拓荒剧场,讲究西方模式和台湾本土的嫁接,形成了台湾戏剧工业,奠定今天各个剧团百花齐放的格局。[详细]

台湾本土电影重新兴起 文艺小清新受民众追捧

2011年,迄今已有4部台湾电影票房过亿,分别是《鸡排英雄》(票房1.4亿元新台币,约合2900万元人民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票房4.1亿元新台币,约合8578万元人民币),《赛德克·巴莱》(上、下)(总票房8亿元新台币,约合1.67亿元人民币,还在上映中),这一成绩创造了台湾本土电影票房新纪录。[详细]

台湾文化仍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仍是中国文化下的一种地方文化。这是因为,台湾的语言、文字、艺术、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深层结构”,以及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等“表层结构”,均沿袭中国传统,并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现质变。

凤凰网资讯 中心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史川楠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