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从历史上看,汉字一致化,对于促进中国历史连续、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及国家统一,具有无可替代作用。无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要视为“中国字”,都需炎黄子孙“了解之同情”。马英九“识繁书简”的倡议,首先是一个文化上的倡议,但同时也能带来政治上的丰厚收益。
文章摘录如下: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文字是文化的遗传密码。从历史上看,汉字一致化,即“书同文”,对于促进中国的历史连续、文化传承、民族认同以及国家统一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首度明确建议两岸可就“识繁书简”(台湾媒体多称“识正书简”)达成协议,而大陆国台办也迅速予以正面回应的时候,中华民族的统一又现明朗愿景。
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有助于体会马英九“识繁书简”倡议的重要性。1949年之后,两岸分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批判传统文化,而台湾则提出“保台湾以存中国文化之统”的口号。21世纪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大陆开始尊重传统,但台湾当局一些人却开始大搞所谓的“去中国化”。也就是说,近60年内,海峡两岸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直像平行线,民间文化交流虽然有之,但官方的文化协商却是奢望。
马英九当选台湾当局领导人后,由于他熟稔并尊重传统文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甚至穿着长袍公祭孔子和遥祭黄帝,特别是停止已往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为海峡两岸的政治互信和文化协商营造了有利氛围。海峡两岸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由过去的平行线变成了现在的交集线,成为促进官方文化协商的一个良机。
马英九提出“识繁书简”的倡议,迈出的是具有实质性的一步。事实上,早在2008年时,台湾民间就提出了诸如两岸共同进行“春节申遗”和“汉字申遗”等文化建议,但缺少官方协商机构和机制来推动。
简体字确实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也要看到,呼吁和推动繁体字复兴的文化运动也在蓬勃兴起。现在的问题是,海峡两岸,一家是使用“繁体字”的台港澳地区以及为部分华人华侨,一家是使用“简体字”的大陆以及部分华人华侨,这样不利于中华文明软实力的传播,反而容易造成文化资源的分裂与内耗。
此外,繁体字代表着传统中国文化,代表着一个长历史的大传统;简体字则代表着现代中国文化,代表着一个短历史的小传统。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少使用繁体字,所以传统中国文化正在渐行渐远。由此出现了传统与现代脱节的独特文化现象,并造成了国人的文化焦虑。单纯地大呼保存传统文化,而置由于文字不同所造成的文化断裂于不顾,断非明智之举。
所以,最好的途径是,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要视为“中国字”或“国字”,都需要炎黄子孙的“了解之同情”。具体的解决办法则是大力推进“识繁书简”,先在字体和文化上把“一国两家”整合起来。由此而言,马英九“识繁书简”的倡议,首先是一个文化上的倡议,但同时也能带来政治上的丰厚收益。(王达三)
相关新闻:
延伸阅读:
编辑:
解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