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里 倒扁运动的价值会更清楚
2006年10月18日 20:08
相关Tag

也许在历史的长河里,台湾的倒扁运动的价值才可以看得更清楚:它一方面突显了台湾民进党的结构性限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民党的民主转型还没有成熟;但既然问题已经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早晚就总有解决的一天。这过程中间一定会有波折,但这也是民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针对陈水扁的倒扁运动9月9日正式开始以来,倒扁民众恍惚洗过三温暖:在这场“没有退场机制的静坐”里,倒扁民众在街头遇上众多跟自己持一样想法的人,让大家心窝忽然暖和了起来;9月15日声势浩大的“围城”倒扁游行得到数十万人响应,大家具体地看见人民的力量;10月10日的“天下围攻”甚或过百万人支持,一下子使他们以为看到未来的一丝曙光。可是,在运动过后,他们也不得不重返现实,而他们认为贪腐的陈水扁也暂时不会下台。

必须指出,现时台湾政治的问题是结构性的,要一时间改变,根本是不可能。非常笼统地说,现时台湾的选民结构大约包括三成深绿选民,三成深蓝选民,其余是游移可能较大的中间选民。因此,无论陈水扁在台湾北部如何不受欢迎,这个自称是“台湾之子”的人始终在浊水溪以南得到一些群众的强力支持。民进党的政客现时研判,若在挺扁问题上出现松动,他们一定会触怒深绿选民,但中间选民的票也不见得一定会让他们悉数吸收。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心里即使十分讨厌陈水扁,也一样要继续挺扁。

在国民党方面,倒扁运动过后同样也出现不少问题。10月17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宣布以“个人名义”参选,他的加入战团,将会跟国民党的郝龙斌形成竞争。宋楚瑜为了自身和政党的政治前途出来参选并不奇怪,但国民党籍的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竟也不惜冒被指违反党纪的风险现身力挺宋楚瑜,倒就反映出国民党内的问题。

在国民党,基层的意见和党工的意见,经常有明显落差。在去年的国民党主席选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以七成高票当选,但不少党工当时明显是倾向支持另一参选者王金平。在今年5月的台北市长的党内初选,这种落差再一次反映出来。在国民党党内投票,在党内实力强横,被视为连战嫡系的丁守中赢得胜利,但国民党元老郝伯村之子郝龙斌在媒体的民调中却得到约七成支持,大幅领先丁守中。根据国民党的初选规定,党内投票只占初选总分的三成,更重要的是民调,占七成。所以,郝龙斌最终出线。

虽然蓝绿双方各有问题,但因为台湾政治中有民主选举这重要元素,因此不管是民进党抑或是国民党的问题,最终必然会面对选举结果的考验。想抗拒这些改变的利益集团有两个选项,一是让选举淘汰自己,一是作出改变去适应面对选民的主流意见。

因为民进党内部的基本支持结构,不肖的政客暂时还可以找到一个苟延残喘的角落。不过,民进党始终不能不处理的是,在今年年底的台北高雄市长,在明年的立委选举,在后年的总统选举,他们如何修补跟中间选民的裂痕,让他们的影响力可以跨过浊水溪。假设民进党在今年的北高市长选举失利,再在明年的立委改选败阵,民进党一定不可能永远对陈水扁的问题摆出一副视而不见的模样。

距今时间较远的选举变数太多,但以12月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而言,“惩罚”不肯支持倒扁的民进党已成为深蓝和中间选民的最大共识。当年国民党也曾一再偏离主流民意,也一再造成泛蓝分裂败阵;1994年,国民党推举黄大洲弃赵少康参选台北市长,2000年,国民党推连战弃宋楚瑜参选总统;这些例子,泛蓝选民依然是记忆犹新。

因此,经历过这些教训,这次选举可望会出现“弃保现象”,即不少支持泛蓝的选民会放弃泛蓝中较弱的一位,以求集中票源保住较强的一位,不让民进党的参选人胜出。因此,虽然今天在台面上的泛蓝政客出现分裂的表象,但选民最后仍是有能力和办法以他们的方式去得出他们希望得到的结果的。

台湾民主政治发展现正处于一个樽颈时期:民进党内部虽有“新民进党”的清新声音,但现阶段仍未是党内主流意见;国民党内部虽有意欲革新的一小群,但党内跟主流民意出现落差的保守顽强势力仍是根深蒂固。

这个巩固民主的阵痛时期可长可短,但可以肯定的是,两党往中间路线靠拢已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排除有人不择手段地去试图扭转这局面,他们或可成功延后这过程,但大方向还是不会因为他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最后,也不要小看台湾民众的智慧:倒扁运动的豆腐可不是哪么容易吃的。方德豪



   编辑: 许志勇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