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农村贫困大学生受着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
2007年03月03日 20:26投票数: 顶一下  【

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8月,全国有贫困大学生405万人,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这还不包括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分校以及高职高专,估计总数超过500万人。在一些中西部高校,贫困生总数超过30%,特困生超过10%。

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他们即使是走进大学校门,仍然无法轻松地完成学业。据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布的全国九省一市3000名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中所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学生们的吃饭等基本需求,一半以上贫困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0~300元之间,还有约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有3/4的人每月开支在300~700元之间,平均在576元左右,是贫困生这项支出的两倍多。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也表明,在北京高校,普通大学生月生活和学习费用约为353元和185元,分别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7和1.6倍。七成以上的贫困生认为因为经济困难,给衣食住行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同时,有20%的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而且必须为获得收入而奔波,常常兼职赚取生活费,因此不可避免地对学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调查的数字是抽象的,但是,可以设想一下,同一个班级里,同一个宿舍中,那些贫困学生面对来自城市同学手中的手机、MP3、笔记本电脑,他们会怎样调整心态才能使自己变得坦然?北京青基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的高校中,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有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如何走出“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逾八成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大学毕业几年了还找不到好一点的工作,可能得回家种地了。”一个贫困毕业生半开玩笑地说,这句苦涩的玩笑背后是越来越严酷的“就业难”现实。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每一个大学生。背负着个人夙愿和家庭寄托的贫困大学生,逾八成(80.3%)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对于这些过于期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农村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成了他们家庭中最大的一笔投资。但就业的压力,“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却让他们发现自己在“改变命运”面前的无力。贫困毕业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没有丰厚的经济基础,缺乏可依靠的“人脉”,面对令人咋舌的就业成本,只能无奈地“望职兴叹”。

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2002年大学毕业生145万,年底就业率为80%;2003年大学毕业生为212万人,年底就业率为70%;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61.3%。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全、高等教育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体制改革、个人对上大学的投资回报预期过高等一系列因素,使中国继印度、菲律宾、韩国等国之后步入了“知识性失业的陷阱”,而掉入陷阱中的更多的是贫困大学生。走出陷阱的道路有多远,“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就还有多远!

随之而来,由“就业难”而引发的“还贷难”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之一。据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的统计,大学毕业生未按期还贷率高达56%,其中45%是因为就业困难。大学生还贷情况不佳,无疑加大了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顾虑,贫困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面临着诚信危机。与此同时,有些高校甚至以不还贷为由扣发毕业证、学位证,使贫困大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更没有办法按时还贷,由此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王玉琪;曹茸)

结语 从入学到就业,从贷款到还贷,"贫困"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人生的每一步上都在制造着"麻烦"。但是,贫穷不是错,错的在于歧视贫穷、漠视艰苦努力、忽视贫困群体。可以看到,无数寒门子弟,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奋力求知,不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帮助贫困学生、减少贫困学生,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去关注,更期待着国家有关部门拿出有效的办法来解决。

来源:光明网

   编辑: 张帆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