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文艺论争大事记[1988-2003]
2008年07月15日 11:11读书网 】 【打印

程光炜《文学理想的陷阱:对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点思考》发表于《湖南文学》第12期。

《东海》第12期刊登徐秀《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对诗歌“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争的观察》、谷艳丽《诗,在危险的边缘》及王晓生《一场虚构的论争》。

王家新《从一场蒙蒙细雨开始》发表于《读书》第12期。

2000年

王光东《寻找民间的精灵》发表于《文学报》第1期。

韩东《论民间》发表于《芙蓉》第1期。

郜积意《民间的相对性:对诗人刘伟雄的一种考察》发表于《宁德师专学报》第1期。

南帆、王光明、孙绍振《新诗的现状与功能》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

南帆《文学史:核心概念的发现》及宋遂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收获:读两部新版文学史》发表于《南方文坛》第1期。

孙先科《考量“民间”》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1期。

1月,王家新、孙文波主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两部分,收入“知识分子写作”一方诗人的论争文章及诗学评论。有王家新《从一场蒙蒙细雨开始》(代序)、桑克《诗歌写作从建设现代汉语开始》、陈东东《回顾现代汉语》、杨小滨《一边秋后算帐,一边暗送秋波》、杨远宏《暗淡与光芒》、陈超《关于当下诗歌论争的答问》、西川《写作处境与批评处境》、孙文波《我所理解的90年代》、臧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唐晓渡《致谢有顺君的公开信》、程光炜《新诗在历史脉络之中》、崔卫平《为什么是伪问题》、臧棣《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西川《写作处境与批评处境》、欧阳江河、陈超、唐晓渡《对话:中国式的“后现代”理论及其他》、王光明《个体承担的诗歌》、陈东东《有关我们的写作》、西川《90年代与我》、耿占春《一场诗学与社会学的内心争论》、张曙光《90年代诗歌及我的诗学立场》、姜涛《可疑的反思及反思话语的可能性》、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90年代诗歌综论》、耿占春《没有终结的现时》、姜涛《叙述中的当代诗歌》、陈均《90年代部分诗学词语梳理》、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程光炜《90年代的诗歌:另一意义的命名》、西渡《写作的权利》、周瓒《“知识实践”中的诗歌“写作”》、胡续冬《在“亡灵”与“出卖黑暗的人”之间》、陈超《当前诗歌的三个走向》、西渡《历史意识与90年代诗歌写作》、唐晓渡《90年代先锋诗的几个问题》、王家新《知识分子写作,或曰“献给无限的少数人”》、《阐释之外:当代诗学的一种话语分析》、《90年代诗歌纪事》等。

李杨《对文学史两个新概念的质疑:谈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薛华《一次遗憾的误读:评关于“潜在写作”和“民间”因素的争论》发表于《文学报》第2期。

邵建《诗:个人化及其另一面》发表于《艺术广角》第2期。

汤奇云《质疑“民间立场”》发表于《文艺争鸣》第2期。

王安忆《日常生活的常识》发表于《电视·电影·文学》第2期。

《诗探索》第1期刊登沈奇《中国诗歌:世纪末论争与反思》、陈东东《回顾作为诗歌语言的现代汉语》、马俊华《引进与还原:当前诗歌写作的两个语言路向》、王家新《一份“现代性”的美丽》等文章。

宗元《当代文学中的民间走向》发表于《济宁师专学报》第2期。

邵建《知识分子伦理:葛兰西批判》发表于《花城》第2期。

杨克主编《1999中国新诗年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阎延文《守望的年代:回顾一九九九年中国诗歌》发表于《中国文化报》3月2日。

邵建《“诗之衰落”与“走向个人”》发表于《长江文艺》第3期。

西渡《独自前行的90年代诗歌》发表于《文艺报》4月4日。

耿翔《采铜民间》发表于《星星》第4期。

程波《“个人写作”与“个人话语场”: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一种阐释》发表于《山东文学》第4期。

李新宇《百年中国的文学遗憾》发表于《作家》第4期。

陈旭光、谭五昌《“中年写作”:文化转型年代的诗与思》发表于《艺术广角》第4期。

《红岩》第4期刊登西川、王家新、蓝棣之、崔卫平四人谈《当代诗歌承担了什么》。

吴思敬《90年代诗歌主潮》发表于5月23日《文艺报》。

陶东风《启蒙话语、葛兰西与知识分子伦理问题》发表于《花城》第5期。

《南方文坛》第5期刊登王光明《相通与互补的诗歌写作:我看“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及张闳《权力阴影下的“分边游戏”:中国诗坛关于“知识分子”与“民间写作”的论争》。

王珂《诗是艺术地表现平民性情感的语言艺术:论现代汉诗的现实出路》发表于《东南学术》第5期。

王光东《民间与启蒙》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5期。

谢友祥《“民间”的现代品格:对陈思和“民间”话语的理解》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5期。

张永刚《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发表于《文艺争鸣》第5期。

吴思敬《裂变与分化:世纪之交的先锋诗坛》发表于《文艺研究》第6期。

温宗军《论第三代诗歌的平民意识》发表于《学术研究》第7期。

王家新《汉语的未来》发表于《读书》第7期。

丁国成《真诗乃在民间》发表于8月18日《文艺报》。

9月,王家新撰写《纪念一位最安静的作家:对一场论争的回答》,称本文虽然是看了沈奇的《中国诗歌:世纪末论争与反思》而写的,但已不是已经沦为“闹剧”的论争的延续。

张柠《文学的隐秘敌人》发表于《作家》第9期。

韩东《文人的敌意》发表于《作家》第10期,回答张柠的文章。

李晃《新世纪:诗人何为?》发表于《中国文化报》11月9日。

杨小滨《当代汉语诗歌中的后现代性》发表于《山花》第12期。

2001年

李新宇《迷失的代价: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思考》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2期。

刘晓春《民族-国家与民间记忆》及姚晓雷《民间:一个演绎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范畴》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期。

陈旭光《“现实问题”、“语言资源”、“向上的路”与“向下的路”:世纪之交诗坛态势之旁观者言》发表于《诗探索》第1、2期。

2月8日,王家新在慕尼黑大学发表演讲《另一个中国:十年来诗歌的一种回顾和描述》。

《中国文化报》2月14日刊登孙晓娅《诗歌在世纪末的最后一次碰撞:2000年大连诗会述评》及殷建忠《让诗歌走向大众,归复传统》。

《芙蓉》第2期刊登杨黎《打开天窗说亮话:〈2000中国新诗年选〉序》、伊沙《现场直击: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徐江《从头再来:1999-2001:诗人的被缚与诗歌的内在抗争》、李樯《诗坛不是江湖》、马策《诗歌之死》、侯马《当代诗歌:业余诗人专业写作的开始》。

于坚:《诗言体》、伊沙《伊沙自剥皮》发表于《芙蓉》第3期。

颜芳《乡村路能带我回家吗?:质疑“民间立场”》发表于《文艺争鸣》第3期。

蓝爱国《意识形态时代的文化表情》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赵思运《对语言的解剖与对存在的呈示——于坚20世纪90年代诗歌解读》,《枣庄师专学报》6月第3期。

高有鹏《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民间文化思潮》发表于《文学评论》第4期。

于坚《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

《诗探索》第4期刊登杨克《写作立场》、孙文波《上苑札记:一份与诗歌有关的问题提纲》、谭五昌《在求索“终极之诗”的路途中》、席云舒《困顿中的反思:关于世纪之交的诗坛现状及其局限》。

禹建湘《人文理想消融在民间中》发表于《云梦学刊》第5期。

张柠《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发表于《南方文坛》第6期

戴燕《守护民间:重读红皮本〈中国文学史〉》发表于《上海文学》第6期。

高旭东《走向民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启蒙精神的流变》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第6期。

张桃洲《诗歌的位置》发表于《中华读书报》11月21日。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严彬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