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文艺论争大事记[1988-2003]
2008年07月15日 11:11读书网 】 【打印

1988年

9月,陈东东、西川等人创办刊物《倾向》,倡导一种和“第三代诗歌运动”不同的“知识分子写作”。

1993年

《上海文化》创刊号发表陈思和文章《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欧阳江河在《花城》第5期上发表《’89后国内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描述了90年代诗歌几个明显的变化特征。

《读书》第6期刊登王家新《冯至与我们这一代人》,阐释了“知识分子精神”,提出重建这一写作精神在当下的重要性。

1994年

《上海文学》第1期发表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

《文艺争鸣》第1期发表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

2月,臧棣撰写《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此文后收入闵正道、沙光主编《中国诗选》(理论卷),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中国诗选》是90年代第一部公开发行,集中展示当下诗歌写作及理论批评的选集,其中还收录谢冕、徐敬亚、张颐武、杨远宏、沙光、西川、陈旭光、王家新、唐晓渡、陈超、朱大可、程光炜的理论文章。

杨经建在《理论与创作》第3期上发表《90年代文学: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的时代投影》。

杨英杰在《文艺报》5月7日发表《当代文学呼唤五四精神的回归》。

林一株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第3期发表《再论还我“五四”精神》。

《新生界》第3期刊登王一川《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九十年代文学趋势闲聊》及蒋原伦《作家与大地》。

6月1日,在华东师大文科楼711室召开主题为《民间文化 知识分子 文学史》的研讨会,由王晓明主持,参加者有陈思和、高恒文、张柠、刘洪涛、郜元宝、陈福民、张闳、罗岗、杨扬,会谈纪要发表于《上海文学》第9期“批评家俱乐部”。

7月24日,《文汇报》刊登陈思和《艺术生命力在民间》,赞扬民间剧团上海人剧社的艺术尝试。

南帆在《上海文学》第8期发表《话语权力与对话》。

李咏吟在《当代作家评论》第5期发表《文学的“民间方式”重估》。

兰爱国在《文艺争鸣》第6期发表《世纪末文学: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诗探索》第4期“结识一位诗人”专栏刊登王家新《谁在我们中间》及臧棣《王家新:承受中的汉语》。

张新颖《民间的天地与文学的流变:谈对抗战到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新解释》发表于《社会科学》第11期。

1995年

郜元宝《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间和大地》发表于《文学世界》第1期。

唐晓渡《时间神话的终结》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期,对中国式的“后现代”理论提出质疑。

邵建《知识分子写作:世纪末的“新状态”》发表于《钟山》第3期。

《山花》第5、6期连续刊登欧阳江河、陈超、唐晓渡《对话:中国式的“后现代”理论及其它》,表达对中国式“后现代”理论的质疑,对“知识分子写作”等问题的看法。

《中华读书报》6月号刊登王家新《“理想主义”与知识分子精神》,把“知识分子写作”与某种“理想主义”的煽情区分开来。

兰爱国《到民间去:90年代文学的主潮》发表于《文艺评论》第5期。

陈思和《当代都市文学创作中的民间形态之一:现代读物》发表于《文学世界》第6期。

李继凯《走向批判和民间的文学》发表于《小说评论》第5期。

赵毅衡《后学:新保守主义与文化批判》发表于《花城》第5期。

《上海文学》第10期刊登陈思和的《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与民间立场》、《关于张爱玲现象》、《知识分子进入都市民间的一种方式》四篇文章,把“民间文化形态”转移到现代都市背景下加以考察。同期刊出的还有李天纲《近代上海文化与市民意识》。

蔡翔《理想主义者成为批判知识分子的可能》发表于《作家》第11期。

薛毅《日常生活的命运》发表于《上海文学》第12期。

西川《诗学中的九个问题》发表于《山花》第12期。

1996年

《诗神》第1期刊登西川《我们的处境》及王建旗《倡导“知识分子写作”》。

何西来等《历史转型与知识分子定位:〈北戴河对话录〉话题第一》发表于《钟山》第1期。

《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刊登孟繁华《启蒙角色再定位:重读“寻根文学”》及陈思和《关于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李星《危机与拯救:当前文化、文学论争感言》发表于《延河》第1期。

《上海文学》第1期刊登何西来著,杜书瀛整理《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

雷达《为谁写作》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

《文艺争鸣》第1期刊登臧棣《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及王光明《不断破碎的心灵碎片:论“新生代”诗》。

王家新《游动悬崖及其他》发表于《大家》第1期。

《诗探索》第1期刊登王家新《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及程光炜《误读的时代》。

《大家》第2期刊登张颐武、刘心武《九十年代文坛的反思与回顾》。

何西来等《理性与启蒙》发表于《文艺争鸣》第2期。

张韧《人文精神、新启蒙与文学》发表于《钟山》第2期。

王一川《平民自我的快活表白:于坚诗〈作品67号〉中的自我形象分析》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王爱松《“大众化”与“化大众”:三十年代一个文学话题的反思》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

赵毅衡等《当代中国文学的问题》发表于《花城》第2期。

陈超《唐晓渡的诗歌细节》发表于《诗探索》第2期。

陈超《可能的诗歌写作》发表于《诗刊》第3期。

何清《民间宗教:心灵的寻找与皈依》发表于《文艺争鸣》第3期。

陈思和《我往何处去: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3期。

董之林《论90年代文学与“文化保守主义”》发表于《文学世界》第3期。

《长城》第5期刊登邵建《知识分子立场》及黄毓璜《位置问题》。

严三九《文学要坚守大地:关于目前文学的价值、走向的思考》发表于《晋阳学刊》第5期。

李焱、余世存《人文精神蕴涵在日常生活中》发表于《长城》第6期。

吴思敬《启蒙?失语?回归:新时期诗歌理论发展的一道轨迹》发表于《诗刊》第7期。

《上海文学》第8期刊登南野、杨克、陈旭光、汪剑钊、张执浩关于当前诗歌的对话。

《诗神》第9期刊登西川《批评与处境》、王家新《当代诗学的一个回顾》等文章。

邵建《从“后学”到“人文”:关于“知识分子文化立场”》发表于《上海文学》第9期。

徐友渔《民间社会和文化问题》发表于《上海文学》第10期。

陈超《关于当前诗歌的讲谈》发表于11月1日《文论报》。

《山花》第12期刊登王家新与陈建华的对话《在诗与历史之间》。

南帆《个人姿态与对话》发表于《作品》第12期。

1997年

王家新《奥尔弗斯仍在歌唱》发表于《莽原》第1期。

南帆《文化·文学·文学史》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第1期刊登胡续冬《在“亡灵”与“出卖黑暗的人”之间》、姜涛《辩难的诗坛:作为策略而区分的本体写作与辩证写作》、欧阳江河《对九十年代诗歌写作的几点看法》、孙文波《参加〈关于九十年代诗歌写作的对话〉一点感想》、周亚琴(周瓒)《诗人批评现象:作为九十年代诗歌写作的观照视点之一》、穆青《一种“文学史”性质的写作》。

《学术思想评论》第1辑刊登西川《生存处境与写作处境》、程光炜《90年代诗歌:另一意义的命名》、肖开愚《90年代诗歌:抱负、特征和资料》。

谭五昌《持续的到达:王家新的诗歌写作》发表于《广州文艺》第1期。

《诗探索》第1期刊登刘翔《乌托邦、理想主义与诗歌》及郑单衣《写作:独立性与差异》。

陈旭光、谭五昌《走向“个人写作”的诗与思》发表于《山东文学》第2期。

林莽等《笔谈九十年代诗歌》发表于《北京文学》第2期。

王家新《阐释之外:当代诗学的一种话语分析》发表于《文学评论》第2期,文中阐述了“中国话语场”的概念。

王家新《重读奥登》发表于《当代文坛报》第3期。

程光炜《90年代诗歌:另一意义的命名》发表于《山花》第3期。

楼肇明、王昶《通俗文化与知识分子》发表于《理论与创作》第3期。

曾艳兵《后现代主义东方化背景及其过程》发表于《当代文坛》第3期。

程光炜《九十年代诗歌:叙事策略及其他》发表于《大家》第3期。

《文艺争鸣》第3期刊登王光东《陈思和学术思想的意义》、郑文晖《从文学到人文精神:关于陈思和学术道路的随想》、陈思和《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封信》及张新颖《薪传》。

南帆《“本土”的歧义》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3期。

唐晓渡《重新做一个读者》发表于《天涯》第3期。

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发表于《南方文坛》第4期。

施战军《九十年代创作走向分流的实质:一个有关文学理想的话题》发表于《文艺争鸣》第4期。

王家新《中国现代诗歌自我建构诸问题》发表于《诗探索》第4期。

陈旭光、谭五昌《知识分子写作:文化转型年代的诗与思》发表于《大家》第4期。

陈思和《1996年小说创作一瞥》发表于《钟山》第4期。

陈超《当前诗歌的三个走向》发表于《莽原》第5期。

陈思和《当代知识分子的岗位:答〈南方文坛〉特约记者问》发表于《南方文坛》第5期。

李新宇《时代裂变中的辉煌崛起: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诞生》发表于《齐鲁学刊》第6期。

兰爱国《日常生活:喧嚣与拯救》、吴炫《知识分子:批判的立场》发表于《文艺争鸣》第6期。

朱珩青《民间社会及〈马桥词典〉》发表于《小说评论》第6期。

孙文波《诗人与时代生活》发表于《环球青年》第5、6期。

西渡《凝聚的火焰》发表于《山花》第6期。

西川《90年代和我》发表于《诗神》第7期。

臧棣《人怎样通过诗歌说话》发表于《北京文学》第7期。

王家新《“如果不是我……”》发表于《山花》第9期。

《广西文学》第9期刊登吴思敬《世纪之交诗坛:抗争与回归》、翟永明《面对词语本身》、王小妮《不工作的人》、杨克《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及于坚《棕皮手记》。

《诗歌报》第10期刊登“’97民间社团专号”。

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90年代诗歌综论》发表于《山花》第11期。

肖开愚《当代中国诗歌的困惑》发表于《读书》第11期。

叶橹《众生喧哗中的独语方式:读〈诗歌报〉“’97民间社团专号”》发表于《诗歌报》第12期。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严彬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