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美国:向左转 向右转?
2008年06月12日 09:19《先锋国家历史》 】 【打印

压抑的情绪

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倒是LSD迷幻药的发明人阿尔伯特· 霍夫曼博士一语中的,“物质崇拜主义、工业化和不断都市化造成的同大自然的隔绝,在这个富足的社会里,生活反倒无聊乏味,没有意思,失去了其宗教、教育及有价值的基础……他们与迷幻药热同时出现。”

那时候,的确有许多让年轻人不满意的地方:他们一出生就被要求像父辈那样上进。父母们的愿望是供养好孩子吃喝,让他们先进入名牌中学,然后进入名牌大学,最后是进入知名大公司,像自己一样成为中产阶级。这却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机器。

他们带着对这种主流生活哲学的藐视,裹挟着摇滚乐、嚎叫派诗歌、LSD迷幻药这些最流行的现代元素,用身体来批判现实。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看似波涛汹涌的狂潮不过是无根之水。现实并不是轻易可以用身体就能批判的,几个小小的挫折就能让这股浪潮退却。

大量的嬉皮士盘踞在金门公园,导致旧金山发生严重的粮食和药品短缺。这让不少嬉皮士们不得不忍受饿肚子和发高烧的折磨。如果说身体的痛楚算不得什么的话,那么心灵的伤害则让他们难以忍受。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他们把嬉皮士的聚居区当作了旅游景点,那些昨天还被认为神圣无比的信物,今天就一件件被拿出来当作了旅游纪念品出售。

当然,更为严重的是,各色毒贩涌入此处,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于是,“爱、鲜花、自由”都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丑恶、肮脏、和满地的垃圾。

也就是在琳达死去的这个星期,嬉皮士们在金门公园举行了一次葬礼,他们烧掉了一副棺材,里面装着橙子皮、孔雀毛、吉祥饰物、旗帜、十字架和一块大麻味的饼干。这次葬礼被命名为“嬉皮士之死”。

除了琳达,嬉皮士们没有死,但他们的确是带着虚弱的身体和疲惫的灵魂开始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但谁要以为年轻人的躁动就此平息,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对于真正有独立见解的青年人来说,“摇滚”、“诗歌”、“迷幻药”不过是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已,重要的不是批判社会,而是要改造社会。至少,对于当时只有21岁的希拉里·罗德姆来说,是这样的。

那时候,她在韦尔斯利女子学院上学。正如死去的嬉皮士琳达一样,希拉里也出身中产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样受到60年代如火如荼的风潮的影响。就在“爱之夏”的前几个月,她还忧心忡忡地给朋友写信述说自己的迷惘,“从去年圣诞节到现在,我经历了三又二分之一次蜕变……从疏离冷漠的大学生、事事关心的假嬉皮士、教育和社会的改革者,变成半调子的孤芳自赏者。”

但她的确又不甘心随着周围的环境而任意漂流。《纽约时报》在2007年披露她大学期间的一些信件,在信中,她曾对一个态度消极的朋友不满,“你满意自己扮演的角色吗?”她指责说,“你似乎已经决定要当一个‘反应者’而非‘行动者’,让周遭事物决定你的人生!”

希拉里选择的反抗手段是政治。与琳达不同,希拉里在很小的年纪就表示出对党派政治的兴趣,她在少年时期一直是共和党的拥护者,这自然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刚刚进入大学时,她一度还成为学校里青年共和党的主席。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压抑的情绪

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倒是LSD迷幻药的发明人阿尔伯特· 霍夫曼博士一语中的,“物质崇拜主义、工业化和不断都市化造成的同大自然的隔绝,在这个富足的社会里,生活反倒无聊乏味,没有意思,失去了其宗教、教育及有价值的基础……他们与迷幻药热同时出现。”

那时候,的确有许多让年轻人不满意的地方:他们一出生就被要求像父辈那样上进。父母们的愿望是供养好孩子吃喝,让他们先进入名牌中学,然后进入名牌大学,最后是进入知名大公司,像自己一样成为中产阶级。这却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机器。

他们带着对这种主流生活哲学的藐视,裹挟着摇滚乐、嚎叫派诗歌、LSD迷幻药这些最流行的现代元素,用身体来批判现实。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看似波涛汹涌的狂潮不过是无根之水。现实并不是轻易可以用身体就能批判的,几个小小的挫折就能让这股浪潮退却。

大量的嬉皮士盘踞在金门公园,导致旧金山发生严重的粮食和药品短缺。这让不少嬉皮士们不得不忍受饿肚子和发高烧的折磨。如果说身体的痛楚算不得什么的话,那么心灵的伤害则让他们难以忍受。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他们把嬉皮士的聚居区当作了旅游景点,那些昨天还被认为神圣无比的信物,今天就一件件被拿出来当作了旅游纪念品出售。

当然,更为严重的是,各色毒贩涌入此处,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于是,“爱、鲜花、自由”都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丑恶、肮脏、和满地的垃圾。

也就是在琳达死去的这个星期,嬉皮士们在金门公园举行了一次葬礼,他们烧掉了一副棺材,里面装着橙子皮、孔雀毛、吉祥饰物、旗帜、十字架和一块大麻味的饼干。这次葬礼被命名为“嬉皮士之死”。

除了琳达,嬉皮士们没有死,但他们的确是带着虚弱的身体和疲惫的灵魂开始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但谁要以为年轻人的躁动就此平息,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对于真正有独立见解的青年人来说,“摇滚”、“诗歌”、“迷幻药”不过是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已,重要的不是批判社会,而是要改造社会。至少,对于当时只有21岁的希拉里·罗德姆来说,是这样的。

那时候,她在韦尔斯利女子学院上学。正如死去的嬉皮士琳达一样,希拉里也出身中产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样受到60年代如火如荼的风潮的影响。就在“爱之夏”的前几个月,她还忧心忡忡地给朋友写信述说自己的迷惘,“从去年圣诞节到现在,我经历了三又二分之一次蜕变……从疏离冷漠的大学生、事事关心的假嬉皮士、教育和社会的改革者,变成半调子的孤芳自赏者。”

但她的确又不甘心随着周围的环境而任意漂流。《纽约时报》在2007年披露她大学期间的一些信件,在信中,她曾对一个态度消极的朋友不满,“你满意自己扮演的角色吗?”她指责说,“你似乎已经决定要当一个‘反应者’而非‘行动者’,让周遭事物决定你的人生!”

希拉里选择的反抗手段是政治。与琳达不同,希拉里在很小的年纪就表示出对党派政治的兴趣,她在少年时期一直是共和党的拥护者,这自然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刚刚进入大学时,她一度还成为学校里青年共和党的主席。

转折点

很多年以后,希拉里还在自传中清晰的回忆起1968年对她的影响,“1968年应该成为这个国家的分水岭,也是我个人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分水岭。国内与国际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新年攻势、约翰逊退出总统竞选、金博士遭人暗杀、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遇刺以及越战的持续升温。”

“新年攻势”是1月下旬由越共发动的,这次行动中,越南南部数百个城市遭袭击,甚至一度连美国驻西贡大使馆也岌岌可危。而就在此前,约翰逊总统还信誓旦旦地说越共马上就会垮台,美国军队一直在胜利。

到这年4月,美国在越南投入的兵力已经超过50万,与此同时,阵亡人士也超过了2万人。

征兵的通知单虽然不会出现在韦尔斯利这样的女子学院,但希拉里却就越来越接近反战的立场,这与她的父亲并不一样。积极参与各种有关战争的讨论,甚至还在年初帮助持反战立场的民主党总统初选人麦卡锡拉选票。

“新年攻势”的浪潮还没有完全平息,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博士被刺杀了。

早在1962年,还在希拉里上高中的时候,她就亲耳聆听过金博士的一次演讲。通过那场名为“通过革命保持清醒”的演讲,希拉里才第一次了解到黑人斗争是怎么回事。金博士那“旧秩序渐渐远去,新秩序正在诞生,大家都该接受它,学习像兄弟一样相亲相爱,否则大家一起毁灭”的话,深深打动了这个生于保守的右翼白人中产家庭女孩的心。

听到金博士被刺的消息,希拉里悲愤异常。她的室友回忆说,希拉里回到宿舍,就将书包狠狠地砸在墙上,说着“我受不了了”,然后失声痛哭。第二天,希拉里冲出校园,走向街头。她到波士顿邮政广场前参加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回来的时候,她在手臂上缠上黑纱以示悼念。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仅仅两个月之后,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又被刺杀了。这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被看作是引领美国走出困境的希望之星。之前,是他的哥哥,约翰·肯尼迪总统激发了人们重拾“平等、民主、公正”的美国梦,但这位伟大总统早在1963年就被刺杀了,而今轮到了他的弟弟。

即便是那些最保守的学生,在1968年的春天也变得狂躁起来。从芝加哥到波士顿,从马里兰到俄亥俄,美国的大学一片沸腾。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孙展   编辑: 陶学钢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