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分裂和新党的诞生
2008年03月24日 18:02 】 【打印

新党一成立就活跃在台湾政坛。一是在公职选举中的竞争力稳步上升。在1993年底县市长选举中,新党获得554%的选票,跨过5%的政党门槛。1995年底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得票1295%,1996年初第三届“国大代表”选举中得票1367%,由建党时的6席“立法委员”,增为21席,“国大代表”有46席。在1998年底的选举中,也有11席“立法委员”。二是随着选举的历练,组织机构与党员人数不断发展壮大,高峰时曾建有10多个党部,建立起100多个大小不等的义工团体,党员人数达到7万人左右。三是新党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新

党被冠有“外省党”、“北部党”、“都会党”的帽子,经过新党的努力,影响逐渐扩大,尤其是在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成功跨过有台湾政治南北分界线之称的浊水溪,在桃源、台中、高雄抢滩成功,在中南部及外岛地区均有发展。

新党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新党的理念与主张,在李登辉主导的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二是广泛联合对国民党和民进党不满意的政治势力,整合第三势力,特别是联合被李登辉排挤出国民党的林洋港、郝柏村、陈履安等重量级人物,发展支持群体。三是灵活运用选举策略。新党核心成员如赵少康、王建煊、郁慕明、陈癸淼、周荃等是国民党多年培养出来的精英骨干,专业知识、民意基础、社会声望均属一流。他们善于谋断、灵活运用策略,为新党赢得选举提供了保证。

新党的成立和发展,因与国民党“票出同源”,直接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国民党对以职业团体和军眷人员为主的所谓“铁票部队”的支配力也逐年下降。在1993年县市长选举中,台北市的眷村票至少流失七成。此外,新党“反急独”、“捍卫中华民国”的信念冲击着民进党的“台独”诉求,民进党内激烈的政策路线之争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新党的影响。因此,新党曾经成为左右台湾政局的重要力量,台湾政坛上组成了“一大一中一小的三党格局”。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08台湾大选凤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