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台湾从1960年“自由中国”到1987年“解严”,标志着台湾从此进入一个自由的社会。但选举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90年,万年国代取消;1994年,省市长直选;1996年,“总统”直选。民进党和国民党,是如何彼此互动完成这一过程的?




























1989年5月12日,台"内政部长"许水德(右二)颁发政党证书给民主进步党,由民进党秘书处主任郑宝清接受,右一为谢长廷。
民进党首次参加大选
七十年代以来的政治自由化终于带来了1986年的突破。与其传统的镇压与收买的手法相反,国民党开始主导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以国民党为主导的竞争型政党制度开始在台湾成形。
    民进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有组织的参加年底的选举。1986年12月,民主进步党与国民党作为两大主要政党同时参加大选。“立法院”内民进党代表由上届党外的6人增加到12人,“国民代表大会”内民进党的代表由上届党外的2人增加到11人。国民党则分别赢得59和68席。民进党虽不可能在“立法院”通过自己的议案,但已开始对国民党起一定的制衡作用。【查看详情
解除“戒严”与“党禁”
自1949年5月19日以来,国民党当局一直在台湾实行“戒严令”,称之为“动员勘乱时期”。1987年,民进党持续发起抗议“戒严”示威游行活动,要求解除“戒严”。双方就此问题不仅在“立法院”发生严重争执,而且在街头也出现了摩擦。
    蒋经国见状决定及早解除“戒严”,以缓和同党外势力的冲突。
    7月14日,蒋经国宣告自7月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废除“动员戡乱”。国民党当局随之大举宣传此举是台湾民主宪政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执政党过去数十年来不断努力奋斗的希望达成的目标”。蒋经国本人也宣称:“‘解严’将使台湾迈向一个更民主、更自由、更进步的时代。”
    随着“解严”,“党禁”也被解除。各种政治力量及代表人物乘此良机,纷纷登场,使台湾岛迅速出现了一个竞相组党的局面。党外势力从“非法”到“合法”,不仅表现为民进党逐步结束体制外抗争,走上了以“议会斗争”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表现为国民党接纳了众多对手在“法律”基础上与之进行“合法”竞争。【查看详情
民进党“街头党”的形象一直持续到1994年“省市长”直选后方告一段落。图为警察准备把静坐示威的民进党籍“国民代表”们强行架走
海外“台独”大举返乡“合流”
岛内“党外”势力组建民进党,大大刺激了海外“台独”分子。他们看到体制已经发生转变,台湾已进入新的时代,于是决定将“斗争主战场”转到岛内。1988,各“台独”团体开展了“岛内独立运动公开化,海外返乡运动普遍化”运动。
    最先采取行动的是许信良,1986年12月首次“闯关回台”造成“桃园机场事件”。1987年再度闯关仍然功败垂成。1989年9月,许信良从祖国大陆福建搭乘渔船“偷渡”入台,被捕,后被判刑10年。1990年获得特赦出狱。
    当时民进党内部的有些掌权者虽然害怕这些知名度高、号召力强的“洋独”回来瓜分自己的政治资源,但他们不能不对其表示欢迎。因此民进党组织了大量声援、支持的活动,作为发展自己的有利契机。而在李登辉的推动下,国民党当局也对“台独”势力逐步实行解禁的政策。
    海外“台独”在大举返乡时,也已确定回台后充分整合到民进党大旗下,不再另组新党。彭明敏、许信良、蔡同荣、李应元等,都成为民进党的骨干乃至核心成员。
    海内外“台独”势力实现了组织上的统合,完成了“合流”。从而“壮大了力量,提高了声势”。当然,也使民进党的派系矛盾更为复杂,增加了其内耗。【查看详情
竞争选举与族群分化
1986年12月,首次有两党参加大选。民进党获得约25%左右议席,国民党则获得67%,继续把握着大局。【查看详情
也就从此时开始,台湾社会开始分化出支持的蓝绿的不同民众,产生“族群撕裂”问题。【查看详情
风云人物
代夫出征的吴淑珍
1986年陈水扁因诽谤入狱,前一年车祸瘫痪的吴淑珍代夫出征,参选“立委”并当选。
“民主进步党”的党名就是谢长廷所起,在民进党创党初期频繁的街头运动中他也总是领头者。【查看详情
“解严”街头运动
1987年,民进党的“国大代表”,企图前往“总统府”强行晋见蒋经国,冲撞警察。【查看详情
一位支持民进党的田姓妇人在现场不停叫喊,被女警以“妨害秩序”强制送离现场。【查看详情
支持民进党和国民党的民众互相叫骂,警察以人墙肉身阻隔开愤怒的人群【查看详情
民进党频繁的街头运动常常使台北政务机关附近的交通几近瘫痪状态【查看详情
激烈的抗议运动
叶菊兰丈夫。1989年4月7日,因刊登“台独”主张,国民党当局以“涉嫌叛乱”准备拘捕他,当即自焚身亡。【查看详情
民进党基层党工。5月19日在郑南榕丧礼上,继而用汽油引火当众自焚,进一步扩大事态,引发轩然大波。【查看详情
国民党新生代的崛起
1981年底,31岁的马英九回到台湾担任蒋经国的英文翻译。1984年即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查看详情
宋楚瑜
宋楚瑜的从政履历和马英九如出一辙:蒋经国英文翻译——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而且在80年代中期,两人均担任后职。
民进党从政道路的开始
街头运动
街头运动
街头运动
“议会”运动
围攻看守所
野百合学运

1990年4月14日,李登辉与民进党主席黄信介在探讨民主宪政改革的“国是会议”中握手。
民进党支持率持续上升
1989年底的大选是解除戒严后的第一次选举。民进党取得合法的政党地位。许多海外的“台独”分子返回台湾试图参加竞选。民进党公开举出台独的旗帜作为竞选口号。
    民进党的竞选策略是使选民相信要使台湾民主化,就要支持民进党。民进党强调要建立建基于民主自由之上的政治秩序,要建立真正的民主,保障公民的权利。
    国民党的选举策略则着重于宣传国民党对台湾经济奇迹的贡献。
    选举结果,在“立法院”方面,国民党得72席,民进党得21席,其他党派和独立人士得8席;在“省议会”方面,国民党得54席,民进党得16席,其他7席;在县市长选举方面,国民党赢得14个,民进党赢得6个,其他1个。
    国民党虽然仍赢得多数,但民进党则获得明显进步。尤其是在“立法院”方面,民进党比1986年多得9席,达21席。这对民进党来说是一重大突破,因为在立法院提出议案需要20席的基数。国民党承认选举结果,并试图总结经验教训。此次选举显示,竞争型政党制度在台湾得到确立。【查看详情
80年代末期,反对“万年国代”成为台湾民间的强烈声音
反对“万年国代”
在“解严、开放党禁”实现后,反对阵营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诉求,要求“废除万年国代、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选”等,均指向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政权民主化和本土化”。
    经过“野百合学运”等一系列事件的推动,1991年,李登辉推行“宪政改革”,终结了连任40多年的“万年国代”,选出了新的“国大”。
    这届“国大”在1994年修改了“宪法”,通过“修宪案”允许总统直接民选,为1996年3月举行的总统、副总统直选铺路。
    台“立法院”也在同一年通过省县自治法与直辖市自治法,允许“台湾省省长”以及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直选(“福建省主席”仍然维持官派)。台湾民主宪政的制度性改革自此基本完成。【查看详情
风云人物
陈水扁1987年出狱后加入民进党并成为中常委,先担任吴淑珍的助理,1989年也增选为“立委”。【查看详情
陈水扁在“立法院”任民进党党团干事长,频频对当局问政诘难,受到媒体和民众的瞩目与肯定。【查看详情
民进党支持率上升
1989年选举,民进党在“立法院”达21席。这是一大突破,因为在立法院提出议案需要20席的基数。【查看详情
1992年12月,“增额立委选举”。民进党获得约33%左右议席,份额继续扩大,国民党则获得51%。【查看详情
好狠斗勇
第一个巴掌·张俊雄
贵为今天民进党政府“行政院长”的张俊雄,当年却是破天荒第一个殴打“议长”的狠角,趁其不备掀了一个大耳光
风气之先
现在民进党的形象广告吹嘘他们当年“把进步的力量带进国会”,在照片上我们看到的,他们是把武术带进了“国会”
围攻媒体
当时亲国民党的媒体常对民进党的街头行动颇有微词,民进党的回应就是对这些媒体发动街头行动。
砸烂电视
1988年4月5日,一千多名民进党人士在台视广场,投掷鸡蛋和砸毁自己的电视机,抗议对民进党活动报道不公。
在“立委”的车顶撒把野
游行人流与警察冲突
争取“宪政”的斗争
野百合学运
野百合学运
野百合学运
野百合学运
野百合学运
野百合学运
野百合学运
要求“总统民选”游行























首批六位民进党阵营县市长(左起):尤清、张文英、周清玉、苏贞昌、余陈月英、游锡堃。
民进党向执政的目标迈进
比起“立法委员”的选举,民进党更为看重执政权的争夺。时任民进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张俊宏,提出了“以地方包围中央”、“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政治战略。
    1989年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一举夺下六个县市的县市长席位:台北县长尤清、嘉义市长张博雅(1990年交班给姐姐文英)、彰化县长周清玉 、屏东县长苏贞昌、高雄县长余陈月英、宜兰县长游锡堃。民进党自此开始迈向执政之路。
    在90年代,多名民进党籍县市长联手创造了“绿色执政、品质保证”的口碑,才使民进党的政治版图逐渐扩大,最后促成了台湾的政党轮替。
1993年8月10日,赵少康、郁慕明等7名“立委”正式宣布组建“新党”,周荃(立者)宣读组党宣言。
国民党的分裂和新党的诞生
“新国民党连线”成立于1989年8月25日,由国民党内一批革新派精英组成,主要成员有赵少康、洪秀柱、郁慕明等人。他们本来想在党内权力结构中寻求发展空间,进行体制内改革。但后来意识到党内生存和发展空间正在逐渐消失。
    1993年8月10日,“新国民党连线”正式宣布组建“新党”。时任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秘书长张俊宏到会祝贺。他们试图从民众“对民进党不放心,对国民党不甘心”的矛盾中寻求发展,“革新政治,制衡两党”。
    新党一成立就活跃在台湾政坛。1995年底“立法委员”选举中得票12.95%,由建党时的6席“立法委员”,增为21席;1996年初“国大代表”选举中得票13.67%,46席。高峰时党员人数达到7万人左右。
    新党的成立和发展,因与国民党“票出同源”,直接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此外,新党的信念也冲击着民进党的“台独”诉求,新党曾经成为左右台湾政局的重要力量。【查看详情
风云人物
苏贞昌
1989年当选屏东县长,1993年被国民党伍泽元击败,未能连任。1997年连任两届台北县长。
游锡堃
1989年至1997年连任宜兰县长,其间宜兰县生活品质满意度跃升,“宜兰经验”名声大噪。
赵少康
赵少康曾为国民党少壮派,常与民进党立委有肢体冲突。赵具有强大号召力,在1992年的“立委”选举创下空前绝后高票记录。
施明德
施明德在49岁时恢复自由,其人生25年在牢中度过;1992年当选“立委”,但又因带队游行要求“总统”直选被判拘役50天。
90年代初,陈水扁对两岸问题颇有兴趣,直接参与了1991年民进党制定“台独党纲”的全过程。【查看详情
马英九曾经出任“陆委会副主委”,参与筹建“国统会”。扁马曾围绕“国统纲领”展开激烈交锋。 【查看详情
吕秀莲
吕秀莲1992年当选“立委”,1996年桃园县长刘邦友遭枪杀,民进党征吕秀莲回乡参选,她先赢得补选,并在九个月后的正式选举获胜。
谢长廷
在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初选中,谢长廷的呼声不低,之后礼让给陈水扁。1989年至1996年,谢长廷连任“立委”。
萧万长
萧万长为外交出身,长期担任台“经济部国际贸易局”要职。1997年连战“内阁”总辞后,由他继任“行政院长”。
吴伯雄
吴伯雄也是90年代国民党中生代人物,两任内政部长。曾争取最后一任官派省主席,但李登辉为了平衡,提名宋楚瑜。
“台独”合法化 岛内外势力合流
基层参选助选
民进党“立委”静坐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
清洁工若无其事般工作
每次散场总是一地垃圾
游行者欲夺警察武器

陈水扁选举造势活动
事件介绍
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推出因强力质询赢得名声的“立法委员”陈水扁参选,以“快乐 希望 陈水扁”为主轴与新党赵少康、寻求连任的国民党黄大洲竞选,并最后赢得胜选。台北市的选民有相当数量是长久以来极力支持国民党的“外省人”族群,陈水扁能够当选市长,显示民进党已经能够借由国民党的分裂而与其相互抗衡。
参选人物
1994年“省长”选举结果
两位执政口碑都很好的长官竞争“省长”,官定“省主席”宋楚瑜以56.22%选票当选
宋楚瑜
宋楚瑜的高支持率得益于其像蒋经国一样勤政亲民,2000年“总统”选举也差点当选。
陈定南
陈早在1981年就以党外身份当选宜兰县长,属当时罕见事物。八年执政扬名“宜兰经验”。
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结果
台北市长是民进党选上的第一个重要职位,这也得益于国民党和新党的分裂。
黄大洲
台大农学系毕业,其仕途屡经老师李登辉提拔,1990年被任命为台北市长。
赵少康
赵少康惜败陈水扁,当时传出李登辉密令组织票投陈水扁,以惩罚出走的赵。
1994年高雄市长选举结果
同是最后一任的官派市长,吴敦义却以54.46%击败挑战者当选,显示当时国民党在南部影响力仍很强
吴敦义
但吴敦义当选后,又志在台北市长,疏于高雄市务建设,被认为是其四年后败选的重要原因。
张俊雄
张俊雄竞选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重婚问题,被国民党和妇女界批为“现代陈世美”。
相关图片
陈水扁竞选造势活动
陈水扁街头拜票
“扁长心结”始于94年
李登辉会见选胜的三人
台湾“之父”与“之子”
深得民心的宋楚瑜
野百合学运




















1995年的“立法院”选举中央计票中心
民进党“台独”主张遭普遍疑虑
1995年的“立法院”选举民进党未能继续有所前进,这既因为国民党仍有深厚的基本支持者,也显示台湾民众已开始思考“台独”上台的可能性,并表现出普遍的疑虑。【查看详情
施明德、许信良与连战晤谈
施明德、许信良对民进党路线修正及失败
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民进党主席后,试图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形象做转型,施于1995年9月在美国的一场国际记者会上表示“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想借此解除国际社会对于民进党执政的疑虑。施明德还主张对内政治大联合、社会大和解,企图化解已经被炒作起来的族群对立。
    施明德还在1995年12月14日率领民进党重要干部邱义仁、林浊水与当时敌对的政党新党党揆,进行会晤,但却遭党内基层支持者的误解并被辱骂。
    而许信良针对两岸政策也提出“大胆西进”的前瞻主张,两位党主席对于民进党的路线有着不同的思维,但始终无法成为党内主流意识。【查看详情
竞争选举与族群分化
蓝营的支持者
绿营的支持者
选战时纷扰的言论
也有支持一国两制的
民进党四巨头的路线分歧
施明德
彭明敏
林义雄
民进党内部的权力争斗
党内初选报名
“总统”候选人辩论
台湾民主选举的投开票过程
投票所一般设在中小学
秘密写票
在监督下投票
选举结束后当众开票
选民监督开票计票
各投票所的结果汇总

历史上首次领导人直选
事件介绍
1996年3月23日,在台湾当局管控的台澎金马地区举行了历史上首次领导人直选。
    国民党提名“总统”李登辉与“行政院长”连战搭档参选,而不满李登辉的两位国民党副主席林洋港与郝柏村则退党成为无党籍候选人,由新党支持参选;民进党由赢得党内初选提名的彭明敏与谢长廷参选;曾任“监察院长”、笃信佛教的陈履安与曾任“监察委员”的律师王清峰则是另一组候选人。最终由国民党的参选人李登辉、连战当选。
    在选举期间,中国大陆为维护祖国统一,在台湾海峡进行导弹试射和两栖登陆演习,美国出动“独立”号与“尼米兹”号两艘航空母舰前往邻近台湾海域进行武力威慑。这个引发国际关注的事件被称为台湾海峡导弹危机。【查看详情
参选人物
林洋港与郝柏村
两位国民党副主席林洋港与郝柏村退党成为无党籍候选人,由新党支持参选
彭明敏与谢长廷
民进党由赢得党内初选提名的彭明敏与谢长廷参选
陈履安与王清峰
曾任“监察院长”、笃信佛教的陈履安与曾任“监察委员”的律师王清峰
李登辉与连战
国民党提名“总统”李登辉与“行政院长”连战搭档参选
彭明敏与谢长廷报名参选
民进党由赢得党内初选提名的彭明敏与谢长廷参选
历史上首次领导人直选
排队秘密写票和投票
彭明敏投票 陈水扁接待
连战夫妇投票
1996年大选结果
国民党的李登辉-连战获54.0%,民进党的彭明敏-谢长廷仅获21.1%。显示其“台独”色彩在1996年还不能为民众接受
相关图片
绿营造势游行
蓝营造势活动
带着孩子投票
排队等待投票
写票和投票
民众监督观看开点票
民众监督观看开点票









































马英九、萧万长、吴伯雄,不过这一场景并非刚刚落幕的“总统大选”,而是10年前的台北市长选举,铁三角团队的合作那时已成形。
“北马南吴”V.S.“南长北扁”
    1998年的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选举,在台北市市长选战中,施政满意度高达7成,被外界甚为看好有机会连任的市长陈水扁,败给了形象清新的马英九,失去了台北市的执政权。
    一般认为,马英九胜选的原因,除了马英九个人的魅力之外,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拉起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湾人”,也使其民调大涨;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内的一些严苛政策(如废公娼)被认为是减少选票。不过更基本的原因,还是台北市的选民结构当中蓝大于绿,陈水扁自身“台独”倾向引起市民疑虑所致。
    但在高雄市长选战中,不被外界看好的谢长廷却因吴敦义错误的选战策略,再加上谢阵营拿出吴敦义可信度不高的“绯闻录音带”,从而以极小差距胜选,谢长廷的政治生命得以转运。
    民进党在高雄的胜利,再加上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结果,南台湾县市全面由民进党执政的绿色执政版图首次出现。
选战图片
陈水扁马英九相谈甚欢
家长马英九在女儿的毕业典礼上与市长陈水扁交谈,看不出这对台大法律系同门师兄弟即将角逐选战的火药味。
小马哥的魅力
一个小女孩在晚会上兴奋的摇旗,十年过去,若她长到了有投票权的年纪,她的票大概铁定会投给小马哥吧。
参选“立委”的郝龙斌
郝柏村的儿子郝龙斌为参选“立委”,来到市场上挨家挨户的拜票,八年后他将接班马英九成为台北市长。
马英九:胜利!
肩负国民党全党希望的政治明星马英九击败了民进党光芒四射的明星陈水扁,暂时稳定了国民党的选情。
开心之夜
在庆祝晚会上,蓝营群众兴奋地造势。他们没有料到即将进入一个漫长的低迷期,直至小马再度带领他们赢回来
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结果
51.1%:45.9%,拥有七成执政满意度的陈水扁就这么败给了马英九。但这也在两年后制造了一定“钟摆效应”。
高雄市长候选人谢长廷到市场拜票
谢长廷陪选"副总统"失败,政治生命暗淡,他却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南下高雄,开启了八年的高雄市长任期。
寻求卫冕的高雄市长吴敦义
选战中吴敦义请白冰冰控诉担任白晓燕命案嫌犯辩护律师的谢长廷“不是人”,这一不妥言论引发民众反感。
1998年高雄市长选举结果
48.7%:48.1%,凭借“绯闻录音带”,谢长廷以极微弱优势击败吴敦义,民进党初次尝到了“奥步”的甜头。
相关图片
马英九选前打“告急牌”
连战为马英九造势
身为执政党的浩大声势
马英九与绿营群众交流
萧万长为马英九造势
吴伯雄陪马英九扫街
蓝营庆祝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