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解放军第二炮兵 "三大转变"铸就大国重剑
2009年10月01日 04:43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是一支充满神秘色彩的部队。他们掌握的各型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堪称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的利器。今天,经过广大指战员的不懈努力,有着40年辉煌历程的第二炮兵完成了实战能力的“三大转变”,遂行战略反击使命的能力不断提升。

朴素名字背后的故事

第二炮兵简称“二炮”。对于这个名称,不少人存在误解,以为“二炮”就是比“大炮”小一点的常规武器。2006年的一天,有人问笔者:“您在哪个部队?”一听是二炮的,对方笑了——觉得“二炮”土,听起来就不是干大事的。

很少有人了解这个朴素名字的背后,是拥有40余年辉煌历程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自诞生之日起,这支队伍就忠诚履行神圣的历史使命,为共和国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如今,它已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精确、机动、全天候战略反击的能力。

那么,这支部队为何要叫“第二炮兵”?实际上,这完全是出于保密需要。上世纪50年代,面对敌对势力的“核讹诈”,新中国决心建立自己的战略核力量。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一次扩大会议上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我国从1957年起,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1959年,中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正式组建;1966年7月1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战略导弹部队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成立。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使用的称谓并非“战略导弹部队”,而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二炮兵”。

“三大转变”铸就大国重剑

经过一代代官兵的不懈努力,“二炮”的广大官兵政治坚定,忠于使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军事力量体系,提高了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胡锦涛主席于2006年1月视察某导弹旅时强调,二炮部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部队,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在履行军队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如今,战略导弹部队征战南北,游弋东西,在一次次的锤炼中羽翼更丰,成功实现了部队实战能力的三大转变——

从“择机发射”到“随机发射”

过去,科技密集、造价昂贵的战略导弹,像一个个深藏闺中的“娇小姐”,训练选气象,发射等“窗口”。如今,他们通过加强与气象、测地、通信、防化、修理、化验等17个保障要素的协同训练,部队广泛开展微光操作、减员操作、雨雪发射等实战化训练,成功突破了风云雷电等气象“禁区”,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

过去导弹静卧深山,发射准备时间长,机动困难。然而,随着战争样式的转变,第二炮兵部队强烈地意识到,原地不动的“阵地战”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要想赢得战争主动权,必须提高部队远距离跨区机动作战能力。为此,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跨区机动训练在各部队全面展开,一支支劲旅开始奔袭于千里疆土之间。如今,他们又通过“附加”、“嵌入”等方式,使导弹发射车增加了定位、定向、测距、测速等新功能,通过科学组织导弹连续测试、导弹快速转载等科目训练,不管是在崇山峻岭还是大漠戈壁,发射车拉起导弹就可以在简易路上跑;到预定发射点位后,支起发射架就可以打,真正实现了全方位突击。

从“和平环境”到“战场环境”

经过多年研发,一个集“导调指挥、战场仿真、监测评估、训练管理、综合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作战实验室”在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建成。今年初春时节,一场模拟战在这座庞大的实验室中打响。红蓝两军指挥员根据“战局”,果断下达作战命令,双方斗智斗勇。担任各种角色的学员完全将自己置身其中,俨然是一幕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

近年来,第二炮兵积极适应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新要求,训练难度不断加大。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已两次向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用裂空的闪电、撼地的惊雷向世人宣告:共和国的利剑,随时能出鞘御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印权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