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空导弹 为了天安门前昂首挺胸的骄傲
2009年10月01日 16:13人民网-科技频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装备保障过程中,队员们保持全时在位,随时听命,坚持“小故障不出场大故障不过夜”,并主动联系单位筹措条件。同时,考虑到这次参阅装备状态新、技术复杂的情况,技术保障队还提出了强化服务意识,积极配合,搞好“传、帮、带”工作,通过“结对子”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言传身教,为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比以往的阅兵仪式,60周年国庆阅兵“节俭”特色明显,技术保障队对“节俭”的要求更是策划在先,提出了参阅装备改装后可恢复的方案。据了解,为使阅兵仪式上的各类武器装备达到最佳观看效果,受阅装备经过了多处技术改装,有的甚至需要重新组装。改装过程中,技术人员无论是添加或减少组件,都做到在设备原有条件上进行操作,不毁坏器械,使装备的可恢复性达到最高。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装备受阅之后也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原始状态,能够尽快返厂投入使用,可谓“两全其美”。

精益求精:让航天装备更耀眼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的多名集团公司阅兵技术保障队队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各自负责的装备的情况烂熟于心,并且只要提起他们的工作,眼中都透着一种兴奋的光芒。

来自二院的保障队队员郭世明揭开了谜底:“在近6个月来,我们队员几乎每天都要对装备检查一次,在演练活动前后,更要做彻底的检查。”从他的工作日志上可以看到,绝大多数装备被检查的次数不少于百次。

“虽然工作看似一种单调的重复,除了刚开始的些许烦躁之外,大家都把检查装备视为个人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只要装备启动过,我们总觉得自己检查过了才放心。”来自三院的队员马宏这样来理解自己的“日课”。

当然,虽然在整个技术保障过程中,集团公司的所有装备都极少发现问题,但队员们在每次检查时都抱着发现问题的态度认真仔细地进行。因此,每次检查时,哪怕是一个螺丝钉是否松动都不放过,他们心中有个坚定的信念:在万众瞩目的阅兵仪式上,一定要让航天的装备最耀眼。

这种信念拉近了大家的距离,让他们多次兄弟般地共同面对和解决装备的技术问题。8月下旬,某型导弹发射车在一次阅兵村内部演练后出现了转向液压管路漏油现象。虽然属于个案,但为了不留隐患,队员们协作一致,把所有发射车辆的转向液压管路进行了更换,要知道,车辆装备是集团公司技术保障的最大部分,数量达100余辆。

在技术保障中,难度最大的问题是组织方提出的装备新状态。例如,为了在阅兵当天使装备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阅兵组织方提出要将导弹武器的车上状态有平躺调至15度到30度不等的上扬倾角。

很多装备都装有精密设备,与之配套的发射车辆也都是量身制作,状态的改变势必影响导弹和车辆状态的日后恢复,况且新的状态也需要两者之间新的磨合。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题,来自不同院所的技术保障队员总是反复论证,共同面对,在“可恢复”原则的指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不同导弹和车辆的相应问题顺利解决。九院的保障队队员还严格执行周例会制度,发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都要在例会上公开,大家共同面对所有的困难。

多次参加型号试验任务的游建毅告诉记者,在阅兵村,集团公司所有装备的保障都是按照型号执行任务前的管理要求进行,“举一反三”、“专家会诊”、“质量归零”等型号试验中用到的方法,同样也用在了阅兵村。他把这称为阅兵村里的“航天做派”。

“村”里日子:别样精彩中的深情

“铁流滚滚门前开,车队开成豆腐块”、“烈日炎炎当头晒,脚穿皮靴手套戴”……部队进驻阅兵村后,“阅兵十八怪”的漫画在“村里”、“村外”传为佳话。对于保障队队员们来说,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虽没有“小凳不坐头上戴,立正还把砖头踩”的“怪事”发生,却也有“人休我忙齐武装 装备上下排故障”的真实写照。工作中他们是装备保障的“好参谋”,生活中也有着令人动容的铁骨与柔情。

每天的生活都非常规律,早晨7点,队员们吃过早饭之后就正式进村了。对他们来讲,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任务使命更光荣,责任也更重大。只有保证“零故障”,才能确保阅兵装备的安全性,这一目标绝不能打折扣。正因如此,他们需要付出百倍的艰辛。

为了不影响方队的日常训练,保障队伍的工作时间常常是在别人休息的时间进行,直到车辆回场、驾驶员准备回去休息了,他们的工作才真正开始。7、8月正值北京最热的“桑拿”天儿,闷热的底盘下,同志们汗如雨下也无暇顾及,满脸油污也全然不知,有时为了紧急解决装备故障,连饭也顾不上吃。采访中,一名技术保障队员对记者说,由于工作量大,进村以来,有的同志更换了6套工作服,每套工作服“退役”时都磨损得“惨不忍睹”。

村里的生活全部是军事化管理,工作要求更严格、纪律更严格,他们的生活也多了不少的“军营”味儿,军队快速反应、快速应变的能力也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内务摆放整整齐齐。闲暇时间,这里也成了他们讨论技术难题的“办公区”。

出于保密的需要,阅兵村对进出人员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住在这里的人也处于完全封闭状态,近乎“与世隔绝”。队员们进村之后,也就意味着要与手机告别了。网络方面更是如此,虽然村中有可以上网的地方,但仅限于特别的工作需要,并不供个人使用。这给队员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些许“无聊”的气息。当记者问及他们闲暇时间的生活时,一名队员指着前方的“多功能厅”风趣地说,晚上从村里出来后,大家都去那里“Happy”。这儿也成了他们唯一的“娱乐场所”。打打球、聊聊天、看看电视,大厅里总是人流涌动,不失欢声笑语,工作的疲惫也缓解了不少。

进村以来,无论京内还是京外的同志,就没有回过家。小半年了,家人成了他们心中最惦念但却又最遥远的牵挂。电话诉不尽衷肠,那份想念也会愈发沉淀。航天科工技术保障队中一位来自兵器工业集团的队员,他年仅11岁的女儿不幸身患白血病,在进驻阅兵村执行任务期间,孩子的病情愈发严重,时日已不多。作为一个父亲,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在孩子生命垂危的时刻,女儿需要他,这个家也需要他。可他却只请了假3天,送走了女儿,处理完后事,他又立即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人们都说家事如天,但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他们毅然选择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如果说,此时他们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和勇挑重任的豪情与毅力,是一种“阅兵情结”,不如说这是一种深深的爱国情结,这份“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更为之震撼。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陈全育 左秋红   编辑: 高欣艺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