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
2009年09月03日 19:54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中国成立60年特稿)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

--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

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 张旭东、韩洁、储国强、姜锐)“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这道简单而又复杂的算术题,对拥有13亿人的中国国情作出了透彻解答。

治国难,治大国更难。

60年来,站立起来的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破解着粮食、脱贫等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书写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不过,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还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民生难题等诸多挑战,我们尤需保持忧患意识,务必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在奋进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置于首位:60年来,中国人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在新的发展阶段,仍有一系列难题待破解

今年82岁的侯丙新已很少下田劳动,但这位陕西省合阳县路一村的关中老农,仍十分挂念粮食收成。他说:“过去饿肚子的滋味实在不好受。饿极了,大家就把苜蓿、小麦叶子晒干磨碎来充饥。”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少、吃不饱,像侯丙新一样的不少中国人,都有着挨饿的难忘记忆。

面对诞生的新中国,当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这样冷言相向: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从一个侧面看,艾奇逊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亿吨,人均仅209公斤原粮,许多人处于挨饿状态。解决吃饭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要紧的大事。

“米比黄金贵”,中国在1955年不得不实行粮票制度,这也成为粮食短缺时代的历史印记。

民以食为天。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纸“大包干”契约,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推广,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之激发。

从1982年到1991年的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每年增长8%,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创造出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

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下,中国粮食实现了连续6年大丰收的佳绩。2008年初的数据表明,国家储备粮库存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这,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生存与发展,像两根平行红线贯穿新中国的历史。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解决,是伴随着大规模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期进行的。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脱贫致富,国富民强,成为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一曲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常常唤起人们对山东临沂--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深情怀恋。但曾几何时,沂蒙山区也是贫困的代名词。

经过多年的奋斗,1996年临沂所属的6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掉了贫困帽子。2004年,临沂实现人均GDP过万元;2008年,临沂位居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5位。

说起沂蒙老区的变化,临沂市市长张少军豪情满怀,“如今,新一代临沂人凭借沂蒙精神,在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临沂脱胎换骨的巨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扶贫的巨大成就。

世界银行2008年数据显示,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

“我刚到中国时,农村的生产活动仅限于耕地,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但现在,中国农村面貌一新,很多农民到城市里打工,他们的收入也多元化了。”曾任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第一任首席代表的林重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相关报道:

中国成为牵引世界的强力发动机

中国60年强国之路震惊世界 "中国模式"引关注

海峡时报:“中国模式”他国可以效仿

美刊研究中国模式 指中国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30年:“中国模式”越来越吸引人

相关专题:

60年家国 1949-2009人间正道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旭东、韩洁、储国强、姜锐   编辑: 印权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