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关村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更多的传奇人物令人敬慕,张旋龙、王选、万润南、段永基、求伯君、王永民、史玉柱、吴晓军。人们满心喜悦地在这里看到了硅谷的雏形,“中国硅谷”之称不胫而走,怀着各种想法和心情到这里聚集的人,将中关村从一个简陋的小村变成了喧闹的电子贸易集中地。
中关村悄然巨变
1984年,叹息声笼罩着中关村。报告文学家们描述说,虽然在中关村这条街上行走的人有大量知识分子;虽然你走路一不小心就可能撞到一个“国宝”;虽然这里人才云集,被誉为科学城……可是它依旧在长叹。“不仅在夜深人静之时,就是在熙熙攘攘的白天,仍然能听到这条街一声声的叹息。”叹息和呐喊打破了中关村的萧条和安详,预示着中关村正在发生一场悄然巨变,将要演变成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肇始。
第一个发出呐喊的人叫陈春先,后来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这位原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在1980年成立了一个“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其目标是探索类似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的“热核扩展”模式。这个服务部,二十年后被认为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科技企业最早的雏形。
接踵“中关村第一人”“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的,是科学院计算所工程师王洪德,他创办了京海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在后来的传说中,王洪德递交了一份“四走报告”,要求调走,如果不能调走,无论“聘请走”、“辞职走”还是“开除走”他都要走,只要能走出科学城就行。
科学院计算中心的工程师万润南也辞职了。他创办了一家叫四通的公司,想将它变成“中国的IBM”。“成为中国的IBM,这意味着什么?”有人问。万润南告诉他们,IBM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高技术跨国公司。
许多年后,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在IT浪潮中屹立不倒的,不是当年无限风光的“两通两海”,而是一家叫联想的公司;硕果仅存的“没有在改革中犯错误”的企业家,也不是王洪德、万润南、陈庆振、金燕静,而是柳传志,一个在1984年毫无名气也未展示出宏大前程的40岁的“年轻人”。
那时候的中关村已经有了王德洪早已成立的京海和1983年5月4日成立的科海,以及在1984年突然出现的四通和信通。因为有了四通打字机,万润南也已开始布道说:“我们公开承认企业的目标是赢利,是赚钱。
然而,20年后只有那个叫柳传志的人还在被中国记者极度地恭维。柳传志是中国科学院里一个地位卑微的工程师,他和他杰出的搭档们都没多大机会成为闻名的科学家。要改变人生,他们只有一条出路。20年后,柳传志说他创办联想只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为证明自己,另一个便是为改善生活。
20年来,中关村发生太多变化。作为中国IT业的“圣地”,它承载了太多希冀与诟病。它被认为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现象,是依靠营销而非依靠技术取胜。是一批又一批企业造就了它,是市场决定了它的命运,而非那些炫目的“大人物”。但是“大人物”们依旧在中关村表演,卑微的盗版光盘贩卖者依旧在中关村游荡。他们拥有的是同一个舞台。每年都有新企业诞生,每年都有老企业倒闭,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它们追逐着各自的命运。
电子贸易集中地
若论中关村最初印象,那答案肯定是一个超级大卖场,一个IT产品的集散地。数不胜数的骑着三轮送货、端着盒饭炒货、搬箱子的万元户等等中关村流行的故事没有一个不和中关村的卖场文化有关系。还有中关村一夜暴富的传说也绝大多数是发生在中关村的卖场之中。
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关村指的是南起海淀黄庄,北至现在的中关村路口之间的部分。那个时候,这个区间很像一个集贸市场,大街两边是大片的平房,而这个大市场就是最早的卖场雏形。
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关村市场管理混乱,走私现象非常严重,因走私消亡的信通就是当时中关村的典型。但是信通在当时决不是个案,因为1994年以前,国家还没有进行增值税改革,所以在这之前的中关村市场一直处于非常迷失且难以管制的状态。
“不走私就没有钱赚。”一位当时做电子配件的商户这样说。
1994年,国家税务机关开展了增值税改革,此举也给中关村的卖场带来了转机,从此中关村卖场逐步走向正规化,卖场也开始走“市场化经营,商场式管理”的道路,并逐步集中、整合形成了今天中关村的超级卖场群。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海龙。1999年,海龙大厦投入使用,海龙电子城正式开业,让农贸市场般的中关村成为过去时。从那时至今,海龙电子城一直保持着中关村卖场龙头老大的地位以及旺盛的人气,平均日客流量达到30000人次。它一直是后来的太平洋计算机城、硅谷计算机城和卖场新贵鼎好与科贸的追赶对象,在它们的竞争中形成了如今的卖场群落,也促成了中关村独特的卖场文化。
“中国硅谷” 实至名归
转瞬20多年过去,昔日破落的中关村已经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熙来攘往的现代化市场取而代之,13000家大中小企业,近60家上市公司,上千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使中关村在国内外声名雀起。中关村因其独具的技术集群和创业环境,以“中国硅谷”的同义词载入史册。
中关村的成功,是因为这里诞生了联想、四通和方正,进而创造了联想汉卡、方正激光照排和四通打字机的奇迹。新浪和小灵通,领跑中国互联网和通讯业;亚信和百度,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系统集成与搜索技术。中关村的中国芯工程,更是在短短几年内,孕育了方舟、龙芯、星光系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使中国芯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转变。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人指出,中关村的技术和产品,已经从中国制造跨入了中国创造。中关村也因而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品牌,名正言顺归位为“中国硅谷”。
目前,中关村的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他们正用自己的努力支撑着这一片天空,联想、方正、长城、用友、金山等IT巨人早已拥有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小企业经过不懈努力如今也已经逐渐走向全国,而世界各国的巨头们看出这里是“聚宝盆”,更是纷纷来到这里“插队落户”,世界500强中IBM、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惠普、三菱等数十家国际著名大企业陆续在中关村或周围地区设立了研发中心,可是中关村的地盘有限,容不下太多的人来这里安家,于是各企业和商城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中关村的边缘地区,北到上地,南到西直门外大街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IT的烙印,如今走在城北的很多街道,你都能感觉到中关村的气息,企业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效果。
不过,与美国硅谷等发展较为成熟的IT地带相比,中关村尚处发展初创时期,中关村不断变迁体现了发展“重心”的战略转移--由以商贸为主逐渐转变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区。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关村过去的20年将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永不磨灭的一笔。
作者:
申耀
编辑:
张羿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