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绝地大救援 “战”时政府运转全揭秘
2008年06月04日 17:25中国新闻周刊 】 【打印

震中映秀:从“镇临时指挥部” 到“州指挥部”

5月13日凌晨1时15分,阿坝州首府马尔康。

通过海事卫星电话,阿坝州政府副秘书长、州应急办主任何飚,终于与汶川县委书记王斌取得联系。

在电话中,王斌哽咽地说,震中映秀、漩口、卧龙地区仍无音讯。县城急需通过空投解决帐篷、食品、药品和卫星通信设备,急需医务人员空降到现场抢救受伤群众。

7时许,何飚再次通过卫星电话告诉王斌,从马尔康出发的部队在理县受困,仍在设法翻山前往汶川。

同一时刻,都江堰,再次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总理温家宝强调,务必在13日24时以前打通通往震中灾区的道路,全面开展抗震、抢险、救人工作。

此刻,汶川县县长廖敏一行正冒险向映秀方向边走边爬,一路滑坡不断,余震频频。

第一眼看到大地震后的耿达乡,民房倒毁,山体垮塌。廖敏哭了。擦干眼泪,廖敏就地带队抢险,在废墟里救人。此时,耿达乡死亡38人,路人和游客未统计在内。

同王斌、廖敏一样,中共阿坝州委书记侍俊仍在继续去映秀镇的努力。

13日早上8时,都江堰紫坪铺水库——水路通行,这是此时唯一能进入汶川的生命通道。

征得军队和武警的同意,当地开始在紫坪铺开辟水路。

15时,侍俊与解放军第13集团军军军长许勇带领一支30人的先遣队,坐上冲锋舟,驶到位于百花滩的阿坝铝厂,下船爬山,终于赶到映秀。

满目疮痍,没有一栋完整立着的楼,侍俊一阵又一阵地心痛。

镇政府塌了,镇党委书记重伤,派出所所长遇难。镇里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加在一起,能动的不足20人。大地震后,“映秀镇临时指挥部”在镇长蒋青林的带领下成立,随即展开抢险救援。

2500人亡,2700人失踪,抬出来几十具遗体,镇干部向侍俊报告。

侍俊带来50部海事卫星电话。13日8时30分,映秀灾情首度上报省里。此刻,映秀往汶川的道路已经堵死,连接卧龙、耿达、水磨镇、三江乡的通路也全部断掉。

这里已成“孤岛”。

在电话里,四川省委政法委书记王怀臣告诉侍俊:“你所在的位置,就是震中。”

映秀镇,阿坝州的咽喉,处汶川县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 1996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人口近万。

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迅即在震中映秀成立,成为阿坝州抗震救灾的大本营。

侍俊为指挥长,军长许勇为副指挥长。侍俊宣布3条指令:不惜一切力量抢救生命;组织干部迅速到位,乡干部到村寨,县干部到乡镇,州里的干部到震中;全力以赴打通生命线。

部署完毕,通过卫星电话,侍俊与首府马尔康取得联系,此时是13日22时。3条指令在两个小时内通过不同方式发向整个阿坝州。

“阿坝所辖面积大,每县每乡都备有应急预案,一旦有紧急情况,都必须立即展开自救,待援。”侍俊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此前,中共阿坝州委副书记陈贵华等官员,已带领由军人、武警、医疗、地震、交通、通信、卫生、民政等部门组成的救灾工作组,赶到理县古尔沟。因交通受阻,救灾工作组徒步赶往理县。

成都军区多路部队向震中汶川挺进。许勇与侍俊带领的先遣队,在映秀镇救出300多名伤员。同时抵达的还有武警森林部队四川总队副政委暴玉怀率领的通信兵。

此时,最让侍俊头疼的问题是:灾害太严重,救灾如何展开?水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通讯不通,怎么办?伤员太多,怎样才能安全送出?

“连我都是爬进来的,伤员怎么送出去?”侍俊说。

他不知道,解放军某部和武警后续部队此刻正不断逼近映秀。

“半个国务院到了四川”

自12日起的连续5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一直在不停移动中。总理走到哪里,总指挥部就设在哪里。都江堰、德阳、什邡、绵阳、北川、汶川、广元、青川……车厢、废墟、帐篷等,都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开会场所。

13日早上8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踩着泥泞,攀上瓦砾堆,来到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察看灾情。几近绝望的孩子们,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看着压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孩子,温家宝流泪了。总理离开后不到半小时,两个孩子成功获救。

中午,德阳。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临时会议。

随着温家宝的到来,中国行政体系的首脑机关,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心西移。观察者称,“半个国务院都到了四川”。

从进入灾区的那刻起,温家宝就一直试图进入震中汶川。

连绵大雨,使得原计划向孤岛灾区投伞兵救援的行动一拖再拖。总理对前往汶川的空降部队领导喊道:“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事后,一个军人在网上留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一个军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中国“5·12”大救助的空中交通——飞机开始强行飞进孤岛、重灾区,全方位援救进一步展开。

公民救援大行动

在官方投入空前规模力量进行营救的同时,公民力量也开始爆发。

央视24小时直播,网络媒体即时报道,上千名记者进入灾区,灾情日趋明朗。人们被发动起来,至少20万志愿者在四川救援。奥运鸟巢的建设者郭昊东,5月13日,带着自己的施工队跑到成都。

另一群“志愿者”活跃在网络上,找人、寻亲,“人肉搜索引擎”发挥了巨大作用。5月的中国城市大街上,出现各种各样印有“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汶川,加油”的文化衫。

过多的志愿者也给灾区带来小麻烦。“有些人开着QQ车,带着几箱矿泉水上来了。”一位四川官员称,“大量车辆进入灾区,让本来就被阻断的交通更加拥挤。”大地震后几天,什邡市官员就表示,我们不再欢迎志愿者的到来。但也有人在追问政府:为什么不能好好组织他们?毕竟,在这个人群中,有不少专业人士——熟悉地形的登山队、洞穴救援者、医护人员、救助人员。

专业人士在这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有代表意义的是中国国家救援队。地震当晚,他们就到达现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救援队领队、国家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尹广辉副司长说,他们主要前往风险较大、危险程度高的地方搜救幸存者,比如都江堰聚源中学、新建小学,然后是汉旺镇、东汽中学,然后是北川县。

“我们一般都是去比较难救的。”他解释道,“比如东汽中学,其他队伍去过了,表层的都救了,我们救的是中层和深层的,这种救一个人至少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也有。”他们还会为其他救援者提供指导。

在无数人的努力下,什邡、青川、北川等孤岛先后被打通。6500多名幸存者被从废墟中刨了出来。一些致人死命的黑幕也大白于天下:在聚源中学,一位国家救援队队员指着废墟愤怒地说:这简直是豆腐渣工程。

但汶川的救援一直不顺利。到5月14日凌晨,县城——包括其下属的映秀等3个镇,仍是孤岛。

(三)绝地大救援

突围的阻力

交通、通讯、电力,成了救援最大的障碍。

冲锋舟从紫坪铺到映秀镇之间“冲”出一段生路之后,13日晚,困扰映秀乃至其他所有重灾区的一系列救援难题依然没有突破。

路不通,车难进,不仅救援人员进不去,用于恢复电力的设备也进不去,而电力不通,灾区的通讯只能继续“瞎”着。

这些因素,都可怕地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关系,阻碍着整个救援的进展。

信息不畅困扰着所有救灾者,即使是一些市级官员,也不得不采用“鸡毛信”。12日,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带着秘书和一部分工作人员,出发前往北川。道路不通,谭力不得不叫来当地一名警察,让他骑着老乡的摩托进北川把县委书记拉出来了解情况。带着先遣部队已经进入北川的绵阳市常务副市长左代富,也托人把关于灾情的纸条带出“封锁线”——他交代“信使”,纸条一定要单独交给书记本人。

“通信方面的反应和准备是不足的。”四川红十字会一位官员说,“中国 移动的服务塔几乎都建在房子上。房子倒了,基站也会倒塌。有些地方,房子没倒,也出现了通信中断,那是因为容量不够,缺乏紧急情况下的大容量应对措施。”另据公安部一位人士称,各地警方租用的也是民用线路通讯,同样被地震阻断。

13日,临近晚间,来自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消息称,从13日16时起,武警水电三总队的100多名官兵,正携带大型机械设备,沿西线,从理县通往汶川方向,昼夜不停地清理塌方,打通道路。

此时,通往汶川的东线、南线、北线三条通道,道路依旧不通。

在特殊的地质灾害面前,不仅要军地合作,抢通人员还需要其他的帮助。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张晓燕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抢通人员对每一段路前边的情况都不清楚。如果有关部门能把一些航天拍摄的影像资料,第一时间发给各个指挥部就好多了。“这些资料都是我们主动找有关部门去要的。我觉得政府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

由于道路不通,13日凌晨1点,赶到紫坪铺水库附近的四川省长途通信局局长陈新才,只好带着30多位农民工和 40多位工作人员,在接近大坝的人井旁搭起帐篷。

天一亮,陈新才带着抢修人员,每人肩扛300米光缆向映秀方向推进。刚刚修复距离人井8公里处的一个断点,就发现已经无路可走。泥石流和塌方掩埋了路面,雨一直在下,两边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并且越往里走越危险。通讯不畅,救援受阻。

同样,重灾区北川,一到晚上,就只留下几支消防队在废墟上,借着手电筒的微弱光亮继续工作。至15日夜,发电机仍然运不进去。

16日下午,北川中学至县城的公路仍未疏通,大型机械仍滞留城外。

扫除最后的盲区

汶川之外,大军压境。军人们已在各个震区实施救援。各路军旅,抽调精锐向“孤岛”汶川逼近。

5月14凌晨0时,汶川县城。

远处出现星星点点的光亮,200多名脸色疲惫的武警出现在废墟上。这是武警某师的先遣队。他们经过22小时9 0多公里强行军,距离大地震33小时,成为第一支进入音讯皆无的孤城汶川的救援部队。

中共阿坝州委副书记陈贵华随部队一同进入汶川县城。等待已久的汶川县委书记王斌不禁眼泪直落。

在百多公里外的前沿指挥的中枢,连夜主持会议的温家宝一声令下,一个聚合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地方救援力量“四位一体”的联合指挥机制宣告成立,以协调、指挥庞杂的救灾力量,使之成为高效、有力的劲旅。

庞大的救援机器顿时运转得更为迅速。

映秀镇。天亮不久,侍俊听到军用直升飞机在头顶轰鸣。

飞机上抛下应急物资,矿泉水、食品及药品——盘旋的飞机让映秀人看到了希望。

上午9时,汶川县耿达乡。余震不断。

困在此地的汶川县长廖敏,组织7个精壮汉子同他一起突围,往映秀进发。“我是县长,我要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还要把这里的信息带出去。”廖敏后来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12时20分,震区最后一座孤城茂县上空。由空军大校李振波带领的15名空降兵,从伊尔76飞机上成功实施高空伞降。空降兵甫一落地,迅速集合,寻找当地党政部门,2个多小时后传回有关茂县灾情的首个报告。

救援士兵终于进入四川省所有地震发生县。

百多公里外,汶川县长廖敏还带着部下在乱石中跋涉。6个小时,只走了8公里,路被滑下的山体堵得严严实实。没路就爬山,还是无法突破,只得顺道返回。

17时,耿达乡干部告诉廖敏,粮食全部被埋,不知道能否撑过一周。

困守的县长,又指挥民兵刨开废墟,寻找粮食,分发给民众,安抚人心。令廖敏印象深刻的是,大灾面前,幸存者高度团结。此刻,精神成为最重要的支撑。

15日,信息仍旧不畅,即使是指挥部也只能通过海事卫星电话跟外面联系。

大批伤病员急需救治,人们纷纷传言,逃难的路上尸横遍野——这些消息不断传到指挥部,中共阿坝州委书记侍俊焦虑万分:“作为指挥部,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前三天又没办法统计清整,就感到这灾难特别深重,也越来越感到压力非常大。”

早9时,映秀镇。强烈余震又一次来临,一些在大地震中没有倒塌的房屋终于坍塌,附近山体滑坡。

成都军区所辖工兵团800名官兵,在都江堰的紫坪铺水库搭建通往映秀的“漕渡门桥”。“漕渡门桥”长25米,宽6米,载重60吨,打通水上运输线20多公里,及时将灾区非常缺乏的药品、食品和饮用水、大型挖掘机械源源不断地运往映秀镇,并转运受灾群众。

因交通中断,前往映秀的大量救援人员、装备都滞留在紫坪铺水库,仅有少量救援队伍轻装徒步进入映秀镇。缺少大型机械设备,抢险速度大大延缓。这也是这次救灾应急救援体系中暴露出的最突出的问题。比如北川县城的救援,因为进城公路没有及时得到疏通,机械设备不能运进去,导致救援全靠没有专业设备的士兵双手在废墟上刨。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陈海陈晓舒王维博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