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4日电 台湾《旺报》4日刊出社评《国际金融机构需进一步改革》。社评说,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体现国际多边主义改革方向。但因美国投票权没有任何变动,领导地位仍难撼动。尽管如此,世行跨出改革第一步仍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股权及投票权改革;唯有改革方向持续下去,国际金融机构才能与时俱进,发挥应有影响力。
文章摘编如下:
上周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通过投票权改革方案,中国投票权从2.77%增加至4.42%,提高60%,排名从第6位跃居第3位,超越德国,仅次于美国与日本。中国在世银地位的显著提升,反映经济实力及影响力的受到重视及确认,也为改革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跨出了重要一步。
世界银行(正式名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IMF)是布雷顿森林体制(Bretton Woods System)下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亦即是二次大战末期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就战后国际金融体制做出的安排。
世界银行功能是以长期贷款帮助受创国振兴经济,嗣后逐渐以援助发展中国家为主;IMF功能则在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适时对发生债务问题或货币危机国家,提供短期贷款。世银及IMF自成立以来,都是由发达国家掌控,最初是美国及英国主导,日本及西德经济崛起后,地位跃居英国之前,而美国始终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及投票权。
近年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的呼声愈来愈大,主因是新兴市场如金砖四国崛起及影响力扩增,以及世银及IMF功能无法适应变动剧烈的国际金融新情势。2005年在北京近郊举行的20国集团(G20)财长会议,发布“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自此提升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及代表性诉求更加受到重视。
尤其,中国经济实力日益提升,2007年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2009年金融海啸肆虐期间,中国经济依然维持8.7%的高成长,对全球经济成长贡献率超过50%,与中国在世银及IMF地位难以相提并论。
2008年世银安排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不久前IMF任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为总裁助理,很明显皆为提升中国地位及发言分量。去年中国曾提出以特别提款权(SDR)等其它形式取代美元储备货币的诉求,虽因近来南欧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动摇欧元地位致无疾而终,但已显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日增的影响力。
世银投票权改革,发达国家让出3.13%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投票权从44.06%增至47.19%,反映出两者经济实力的消长,也是体现国际多边主义的改革方向。但是,因为美国投票权没有任何变动,维持在15.8%,依世银规定,约有30种政治性的重要决议都需8成5票数通过,从而让美国保有独一无二的“否决权”,在世银的领导地位仍难撼动。美国是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祸首,世银结构重整刻意忽视此一因素,显示改革理念仍是牵就国际政治现实。
尽管如此,世银跨出改革第一步仍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就是IMF股权及投票权的改革;唯有改革方向持续下去,国际金融机构才能与时俱进,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霍默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