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专栏
美国《时代》杂志的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日前出炉。榜单分领袖、英雄、艺术家与思想家四大类,在这份有着巴西总统卢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伊拉克裔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宏碁老板王振堂等显赫名字的榜单上,来自台东县中央市场的女菜贩陈树菊位列英雄类第八名。
今年59岁的陈树菊,生平只离开过台东两次,最远只到过台北。从小家境贫寒的她,小学六年级那年,母亲和弟弟因交不起医药费,最后双双离世。为了养活六个弟弟妹妹,陈树菊辍学卖菜,每天清晨4点起床,晚上9点收摊,一卖就卖了将近半世纪。
多年来,陈树菊以个人之力,为当地各类慈善事业捐款台币近1000万元(折合人民币约210万元),认养了三个小孩。她说:“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陈树菊比不了一掷千金的巨商大贾,现代慈善流程背后闪动着商业利润、企业形象与社会责任间的周转腾挪;她的感人之处在于,这1000万慈善巨款,源自几块十几块的卖菜小钱。
《时代》周刊邀请知名华裔导演李安为陈树菊撰写评语,评语认为,陈树菊的善行不在其有多么出类拔萃,而在于纯粹与慷慨。李安写道:“陈树菊几乎捐出了自己的一切,她所树立的典范就是最好的回馈。”
《时代》为陈树菊获奖配发的人物卡通画上,这位菜市场走出来的国际人物,辫子垂于脑后,鼻尖圆阔,下颚结实,笑容璀璨得让眼睛弯成一条细线。得知获奖消息,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淡淡地表示:“获得什么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赶紧将菜卖出去,不然菜烂掉就要亏钱。”
陈树菊平凡朴素的人格让人敬佩,《时代》的评选则改写了“英雄”这个词所代表的当代意义。历史上,英雄源自神话,英雄的叙事关乎权力与受难,常与民族国家的大义相伴共生。某些情况下,“制造”英雄是为了掀起偶像崇拜的浪潮,以道德完人的形象对民众行情感绑架之实,目的在于掩盖制度与社会政策上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陈树菊,还有天津蹬三轮车助学的老人白芳礼,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进入英雄序列,打破了历史上由大时代、大人物、大事件所构成的英雄神话链条。
英雄不需要感动。过分消费感动,后果必定是滥情与不真实———英雄固然可叹可敬,却也时常让人止步于垂泪与仰止。香港义工黄福荣在青海玉树地震中牺牲,特区政府推荐为他追封金紫荆勋章,建议将其遗体安葬在表扬英勇香港市民的景仰园,却被阿福家人拒绝。阿福胞姐黄月秀说:“请大家不要把黄福荣变成一个烈士或一个完美的人……我比较抗拒‘英雄’这个字眼。我觉得福荣不是想做英雄或舍身救人,他当时只是在现场,救人是出于人的基本反应,一个普通的人也会这样做。”
英雄不必完美,也不一定舍身。在食堂服务一辈子,默默煮好每一顿饭、打扫干净每一张饭桌,也可以成为大英雄。这位英雄叫袁苏妹,被历届香港大学毕业生亲切地唤作“三嫂”,去年以82岁高龄接过港大名誉院士头衔。这位英雄的“本领”是炒牛河、煲红豆沙,还有蒸马豆糕。人皆感动于“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的壮怀激烈,有谁在乎在灶台旁站上两个多小时的艰辛?卖菜助人上《时代》百人榜,蒸马豆糕获颁港大院士,妇女在传统上私人领域从事的劳动获得承认,对我而言还有另外一层性别意味——— 凡人开启的英雄时代,也是一个英“雌”辈出、人人皆可以成为英雌英雄的时代。
(作者果冻,文化批评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果冻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