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定格人民大会堂第一声“我反对”的瞬间
2009年03月05日 14:49中国青年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照片:1988年3月28日,人大代表黄顺兴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反对意见。本报记者 贺延光摄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公开说,‘我反对’。”中国青年报社图片总监贺延光笃定地说,“如果我也像国内其他记者一样早走5分钟,那就错过了这张照片。”

这张黑白照片发表在1988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一版。照片旁边有本报记者麦天枢、马役军对全国人大代表黄顺兴的专访:《我为什么投反对票》。

2008年12月4日,贺延光回忆:“那是1988年3月28日,人民大会堂在开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这天的议程是选举专门委员会。我走进会场,看见走道上每隔一二十米就有一个竖立的麦克风,不知道有什么用。”

贺延光说:“投票选举教科文卫委员会成员时,我正坐在主席台附近的地板上,那天有点儿发烧。突然,一位人大代表走到话筒前,大声说:‘我反对!’会场静了一下,他发言完毕,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现场发表反对意见?!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自1954年召开以来,第一次公开出现的不同声音。贺延光说:“我拍下了这一刻。在现场不知道他叫什么,赶紧打听,后来知道他叫黄顺兴,来自台湾代表团。”

“当时为什么很多国内采访‘两会’的记者都走了?我认为:一是时间快到中午;二是记者们知道,这种投票出不了新闻。别人批评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橡皮图章’,一些跑过两会的记者根据经验,在大会进行到表决流程时就提早离开了会场。”

今天,贺延光说:“你看照片上,围在黄顺兴旁边的记者,大多是来自港澳的。”

当时,贺延光掉转镜头,拍下了主席台上的邓小平、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他们都在认真倾听黄顺兴的反对意见。

当晚,中国青年报一位值夜班的编辑兴奋中用带点可惜的语气对贺延光说:“你要能把邓小平和黄顺兴拍到一张照片里去,就更牛了。”贺延光说:“怎么可能呀,根本就不是一个方向嘛。”

黄顺兴在发言中,解释了他反对的理由。候选人他不认识,但从简历上看,(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已经89岁高龄。他说:“这么大岁数的人,不应该再辛劳他了。难道就没有年轻人为国家做事?”在第二天的报纸上,通过的名单里,主任委员是周谷城。

今天,有记者问贺延光:“知道投反对票的代表来自台湾后,有没有想过大陆的代表也能更尽责一些?”

他说:“那次会上,也有大陆代表投反对票。我当记者以来,1988年的两会是最开放的一次。

会上还有故事: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给在主席台上吸烟的邓小平递条子,提醒他不该当众吸烟。邓小平看后把烟灭了。”

投反对票的黄顺兴,早年在日本学习农学。回到台湾后,在国民党戒严时期,以无党派的身份当选为台东县县长,非常不易。后来在台湾的立法机构里,担任两届“立法委员”,因敢于直言得名“黄大炮”。他创办了台湾的第一个环保刊物。

1985年,黄顺兴从日本回到大陆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在1988年的人大会上,他提议设立代表“秘密投票处”。因为投票的代表座位挨得很近,投票的结果邻座都能看到,侵犯了代表的权利。他的建议立即被采纳。

1992年,全国人大会上表决三峡工程时,他按规则要求发言,但没有获准,他因而退席。后来他说:“大水又不会淹到我台湾去。我是站在全国人民的立场上说话。”这年,全国人大代表的反对票,弃权票都创造了新纪录。1993年,他辞去全国人大常委并一度返回台湾。

贺延光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2000年。在黄顺兴位于北京北太平庄“部长楼”的家里,贺延光看到自己拍的那张照片,挂在老人总能看到的地方。

两年后,黄顺兴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告别式后,他的骨灰被儿子带回了台湾,遵其遗嘱,撒在大海里。

自黄顺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开始依法代表人民说“不”。2001年,沈阳市人大代表投票否决了市中级法院的报告。这在中国各级人大会议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中国宪法学会会长韩大元对本报记者说:“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标志性事件。”

2008年3月,记者贺延光又一次参加了全国两会的报道。香港《大公报》在今年3月18日说:“从1988年黄顺兴代表投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反对票,到如今一些决议表决中出现的500多张反对票和100多张弃权票,20年时间,人大代表们用选票表达意愿的能力日趋提高,民众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今天的互联网上,有很多用简体或繁体字写的纪念黄顺兴的文章,其中一篇的标题是:《不应忘记的台湾省人大代表:黄顺兴》。 (记者 王尧)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王尧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