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如何从语言变"政治"? 沟通工具成武器(图)
2009年03月10日 12:57新华每日电讯 】 【打印已有评论0

“呛扁”查理。(资料图片)

语言原本应该是中性的,只是人们沟通的工具,但台湾社会这几年发展下来,“台语”已经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语言,识别“族类”的工具

前段时间,化名查理的中年男子,用国语(普通话)喊了一句“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啦”,引发台湾岛内新一波“呛扁”风潮。陈水扁恼羞成怒,在正式场合用“台语”回应说:“太平洋也没有加盖子啊,说中国很好就游过去嘛,对不对?去了就不要回来了!”。

■“台语”是泉漳人带过去的

在台湾民间的口语中,一般讲“淡水河也没有加盖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话,而陈水扁刻意用这段“台语”俚语来回应用国语“呛”他的人,还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逻辑引导为“呛”他的人是因为“觉得中国好、不爱台湾”,所以才“呛”他。

所谓“台语”,其实就是闽南语。来自福建的政协委员陈正统在介绍自己主编《闽南话漳腔辞典》的原因时说,前一段时期,台湾少数人声称要把所谓的“台语”当成他们所谓的“国语”,排斥普通话。“他们所谓的‘台语’就是闽南话,或称为福佬话。这种方言是早期泉州、漳州移民台湾的时候带过去的。”

语言原本应该是中性的,只是人们沟通的工具,但台湾社会这几年发展下来,“台语”已经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语言,识别“族类”的工具。

■“党外运动”曾用“台语”控诉当局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回到中国怀抱。那期间的台湾社会,学国语不只是件必要的事,而且是件进步的事。会说国语,象征着与整个中国同步。

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陆续颁发“推行国语运动”的政策,比如在学校或公众场合不得讲方言,若学生在学校讲了方言,有的还被罚钱或者体罚;加强广播电台国语节目的比例;电视台方言节目每天每台只能一小时,且不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等。

70年代末,当针对国民党的“党外运动”风起云涌时,反对运动的政治领导人用“台语”控诉当局统治,带领群众唱一些著名的30年代“台语”老歌,抒发压抑情绪。

90年代初,台湾虽然已经解严,开放报禁,但电子媒体仍被国民党垄断。1992年,开始有民进党籍的政治人物设立地下电台,此后风行了几年。这些地下电台也都是以“台语”议论时政。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台语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林怡君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