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料:“包头空难案”诉讼始末(组图)
2009年08月12日 15:47内蒙古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东航的决定让人费解

记者:“包头空难案”在美国审理期间顺利吗?

郝俊波:第二年春天,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遇难者家属主动联系我们,我和美国律师来到我们驻上海的办公室,会见了来自上海和其他地方的一些家属,并初步定下了在美国加州起诉的计划。

我们先在美国加州法院起诉,而被告却想把案子转移到联邦法院,因为在美国,一般来说,州法院倾向于保护公民的利益,联邦法院则更倾向于保护大公司的利益。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我们取得了胜利,法院驳回了被告的动议。尔后,被告又提出了管辖的问题。不久,双方申请法院先冻结管辖问题的审理,开始进行调解。调解的结果是被告同意赔给32名原告1175万美元,家属对这个结果还是满意的。根据美国空难赔偿惯例,家属需要签免责书,由我们的美国律师拿免责书去从被告处换取支票。

2007年1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家属来到我们驻北京的办公室,来签免责书。在签署免责书时,大家都非常高兴。随后,美国律师也满意地带着大家的免责书回国了。

但大家等了好久,还是迟迟拿不到赔偿金。后来听说,是东航换了律师。东航的新律师认为,“管辖”(权官司)肯定能打下来,于是东航就反悔了,不准备履行调解协议了,管辖问题的审理也被重新提上日程。

对此,为我们代理的美国律师对东航出尔反尔的行为非常吃惊,因为调解赔偿的钱实际都是由英国的保险公司来支付的,据我们的英国律师了解,保险公司对这个调解协议比较满意,愿意赔付。庞巴迪和通用的律师直到现在还跟我们的美国律师表示可以调解此案。

然而,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尽管自己不用掏一分钱,东航就是反悔了,不同意保险公司赔付。直到今天,我们还对此大惑不解!

国内立案困难重重

记者:回国后,都到哪些地方进行了立案,经历了哪些波折?

郝俊波:2007年7月,美国法院一审裁定本案,中止在美国的审理。但美国法院每6个月就针对本案召开一次会议,直到本案在中国顺利审理结束或美国法院又做出其他决定。当然东航等被告为了赢得管辖争议,也做出了让步,例如向美国法院承诺不在中国法院对原告的请求进行抗辩,不适用中国的赔偿限额等。庞巴迪和通用公司也承诺愿意向中国法院递交法院要求的文件。

2007年11月22日,我们选择了在北京立案。之所以选择北京,是因为考虑到东航在上海的影响。因此,分析认为北京法院可能会相对好些。但我们也估计到可能不会立案,为了取证,我们派出了三名律师和两名记者的立案阵容。结果跟我们分析的一样,北京那边坚决不收材料,法官找了好多理由,但因为我们对这个案子太熟了,这些问题事先都考虑到了,所以都很轻松地予以解释,可最后还是把材料全给我们退出来。

后来我们跟美国法院反应了这一情况,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美国法院对此发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如果不立案也应该给书面裁定!我们还找了中国法律专家来解释这种不立案而且不给裁定的情况。

后来我们又去了北京二中院,有意思的是北京的记者都相信法院不会立案了,没人跟我们去,这次我们只有两位律师去了,结果还是不收材料。在这期间,我们还曾试图替一位中国家属立一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空难的案子,北京二中院也没立。

2008年夏天,看到北京那边没有音讯我们就去了上海,为了方便取证和向美国法院反映情况,还带了一个精通中文的美国公民做证人。上海一中院开始时收下了诉状,让我们感到有了希望,但很快上海法院就把材料都寄还给我,有意思的是他们甚至连我的名片也一起寄回来了。这让我感觉法院再也不想跟这个案子或我有任何关系了。

“对结果充满信心”

记者:法院每一次受理此案后,作为代理律师,您的心情如何?是否每一次都充满了信心?

郝俊波:以前两次受理分别是美国加州的一审和上诉法院。考虑到东航虽然在中国影响很大,但在国外的影响力并不算大,当时感觉还是有信心的。而中国的法院以前还从未受理过这样的空难集体诉讼。这次感觉北京二中院很有希望受理。但考虑到东航作为国有大型企业,还是担心法院会受到有关方面的压力,所以坦率地说,我们还是持谨慎态度。

记者: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是否发生过过激行为?

郝俊波:在美国法院开庭审理的过程中从未发生过过激行为。如果在国内审理,估计会有些遇难者家属来参加庭审,再次揭开这个创伤肯定会让家属很难过,但据我了解,遇难者家属都是很通情达理的,相信在中国法院开庭时也不会发生什么过激的行为。我们在诉状中也要求被告公布包头空难详细的调查报告,至少让家属知道这场悲剧发生的前因后果。

记者:以前有过类似“包头空难案”的案件吗?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郝俊波:2000年的时候,曾发生过一次42人遇难的“武汉空难案”,我听说遇难者家属曾经试图起诉,但因为没有法院受理最终不了了之。本案如果中国法院坚持不受理,原告并不担心,因为美国法院会审理。但这肯定不是被告东航所希望看到的。这次法院改变态度收下材料,不能排除是因为被告东航的压力所致。

历史总是需要有人去书写新的篇章,历史的车轮也需要有人奋力去推动。我们这个案子因为其国际背景注定要在中国航空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共有评论0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荆国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