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勋:向香港学习如何培育产生阿福的土壤
2010年05月07日 09:26新华每日电讯 】 【打印共有评论0

每日一评

毫无疑问,内地也有阿福。但我们还很缺阿福这样有组织、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志愿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自主性、非功利性。但在一些地方,志愿服务被异化为权力的附庸、政绩的点缀,这是对真正志愿者精神的扭曲

5月6日的香港,人们都在呼唤“阿福”这个名字。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率一众政府高官、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彭清华,以及来自玉树地震灾区的受助人和幸存者,与众多香港市民一道送别一个叫黄福荣的普通人。(5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

“香港之子”“香港的光辉榜样”,这样的称号,没有赠与工商巨子、演艺明星,而送给了一个普通的前货车司机、没钱也没有学历的阿福。因为他代表一个群体:义工;代表一种精神: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行善助人。

为什么香港会产生阿福?因为阿福不是一个人!他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义工群体;香港这片土地,也是志愿服务的丰沃土壤。在这里,做义工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香港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香港人做过有组织的义工,去年香港义工服务创造经济价值55亿港元,约占本地生产总值0.34%,相当于4.15万个全职工作。新华社5日还报道了一位香港“90后”义工游康麟,这个刚满20岁的小青年,已经有近10年的义工“工龄”。游康麟们,就是正在成长中的“阿福”。

在平常,这些义工默默无闻,做着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不求回报,不求声名。舍生取义的阿福,死在行善的路上,用这种他认为最“幸福”的方式,诠释了最高的志愿者精神。因为阿福,义工群体才进入更多人的视线。

内地有阿福吗?毫无疑问,有。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互相帮助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一种最高的自我实现。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动人的善人善举。在最普通的人身上,就蕴藏着最大的善的力量。想到阿福,许多人会想起数十年蹬三轮车助学的白芳礼老人,想起汶川、玉树地震中和阿福一起并肩战斗的志愿者们,还有那些从未参加过志愿者组织,但坚持助人行善的人,都是我们身边的阿福。

不过,毋庸讳言,我们还很缺阿福这样有组织、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因为,从朴素的行善到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从人性的本能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精心培育的过程。志愿服务的习惯,需要培训和教养;志愿服务的规范化,需要制度和管理的配套。与当前巨大的志愿服务需求相比,我们在这方面还显得很薄弱。

另外,志愿服务的精髓,在于自愿和不图回报,最忌夹带私利,也拒绝任何形式的被动强迫。志愿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自主性、非功利性。但在一些地方,志愿服务被异化为权力的附庸、政绩的点缀,这是对真正志愿者精神的扭曲。

培育志愿服务的土壤,产生了阿福的香港,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在香港,设有专门的义工发展局。他们通过家庭和学校的示范作用,从小培养公民参与义务工作的习惯,为义工提供足够的服务工作机会;针对义工服务,提供相关培训,创造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好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上激活人身上真善美的基因,同时让人的善心有用武之地,乐于助人、放心行善。同时,还能让公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在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上获得满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丁永勋   编辑: 霍默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