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道歉里缘何看不到权力谦恭的身影
2010年05月07日 09:14重庆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高考前夕,河南郑州四中的校园竟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人们在担心学子前程之余,更为那些“捣乱者”的行为感到愤怒。

事情发端于该校校门因当地政府的“公益事业”被强拆,对于正在迎战高考的学生们来说,政府的拆迁干扰了他们的复习环境、破坏了学校的秩序。于是部分学生举着“还我四中,还我高考,反对暴力拆迁”标语维权。因学生在现场被不明身份人士威胁取消学籍,此事件引发了舆论聚焦。

校园的宁静被拆迁的野蛮打破,推土机推倒的不仅是一堵墙、一座校门,更是教育的尊崇,以及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安心备考的学生被逼上街头,成为散步陈情的维权者,之于“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口号,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在舆论的热切关注下,现如今当地政府终于拿出了处理结果:承诺绝不会追究学生责任,当地官员也专程到学校道歉。(5月6日《南方都市报》)

当地政府的道歉,是否发乎诚意,抑或是为息事宁人的“例行公事”,我们不得而知。但高高在上的“绝不会追究学生责任”的承诺,却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善政的温暖、政府的谦恭。免于究责的理由只是因为“他们(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允许他们犯这点小错误”。让人疑惑的是:维护学校安宁、维护自身受教育权利的学生们到底何错之有?在推土机开进校园之前,为何没有人想到这些“祖国的未来”?

联想到之前郑州四中校门被强拆时,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无条件服从国家的公益事业”、“你们再不走就把你们的学籍给销了”的暴戾语境中,或许不难窥探出:在这种强制性、命令式的权力话语面前,学校和学生的权利是何其卑微和脆弱。此次不究责的承诺,依旧沿袭了这种由上而下的对话方式。而这种“恩典”式的宽容和道歉背后,难掩权力傲慢的实质。

傲慢导致自负,而自负者眼中从来只有“他非”,不思“己过”。在当地政府的道歉中,道歉的主体是模糊的,道歉的理由也非常苍白空洞,剩下的只有一种恩典式的宽容,至于哪些人该为这起事件负责,到底做错了什么,却是只字未提。

纵观国内种种维权现状,无论是寻求法律救助的行政诉讼,寻求权力救助的信访维权,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随着司法的进步、制度的完善、舆论力量和公民意识的增强,在民主氛围日趋浓厚的今天,政府道歉也渐趋常态化。这本应是好事。可从常态化的政府道歉中,我们却发现:在新的维权环境背景下,政府道歉依旧显得生硬、冷漠和傲慢,政府显然还没有习惯这样的道歉。如爱惜“祖国的未来”、“允许学生犯错”这样的措辞,与其说是道歉,倒不如说是安抚。因为道歉是由下而上的,应该饱含谦恭和自责;而安抚却是自上而下,更具恩典意味。

在公民社会里,学生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法定的公民和享受教育的权利承载者。因此,政府道歉的对象不仅是学生,更是被公权力伤害的权利个体。政府的道歉不是大人对孩子、强者对弱者的安抚,更不是依旧披着权力傲慢外衣的“例行公事”。

我们应当容许政府犯错,正如他们允许“祖国的未来”犯小错一样。我们只是希望,政府犯错以后,向民众道歉的主体不再模糊、理由不再苍白空洞、姿态不再傲慢。也只有褪去权力傲慢、细化责任、平等对话的政府道歉,才会更人性、更合理、更温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霍默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