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红歌黄曲凭谁识
2009年12月29日 08:12华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在大事频发的当下,竟然成了一件广受关注的新闻,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深究。

据四川《资阳日报》报道:“11月26日下午,在四川省资阳城北莲花山上的市精神病医院,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歌咏比赛。医护人员和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同台演唱……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歌声整齐、嘹亮、悦

耳、动听。他们豪情满怀,饱含深情,用自己的歌喉歌唱祖国,展示了对党的忠诚之心,热爱之情,用动听的歌声唱出了市精神病医院的风采,唱出了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

然而,由于有了网络的二次传播,这个新闻被一次次转载,成为网友用来揶揄、讥讽的素材了,好端端的主旋律新闻,硬是透出一股黑色幽默的味道。

精神病医院组织患者进行歌咏比赛,是一件正经事。让精神病患者参加文娱活动,特别是参加合唱之类集体活动,对病人心情放松、病情舒缓乃至最终回归社会,是大有裨益的。而根据一般人的生活经验,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军营,或是在厂矿、行政机关,如果要举行合唱表演,我敢肯定选择的歌曲90%是传统革命歌曲,即“红歌”,这也并非一定是选歌的人刻意追求“政治正确”,实乃多数传统革命歌曲适合齐唱或合唱。无论是红军时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是抗日时期的《保卫黄河》,或是解放战争时期的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新中国成立后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多是节奏明快、旋律不复杂,唱起来气势雄浑。

由此可见,精神病医院的患者在医院组织下唱红歌和小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唱红歌没什么区别。问题出在写这条新闻的人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价值——— 用几十年前的话来说,太讲究 “政治挂帅”了,硬要把一项普通的文娱活动拔高。这种做法是多年来官方传媒从业者酷爱的一种方式,不如此似乎就“立意不高”了,不如此一个精神病医院的歌咏比赛这类平常的文娱活动怎么能够上市级党报?

说到唱红歌,我想到了另一条新闻,某地文化管理部门最近在全国推行 “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在进入该系统的卡拉OK厅里,有人点唱低俗违禁歌曲系统便报警,以此来净化歌厅环境。且不说推广此系统背后是否有经济利益的企图,单就何谓“低俗”歌曲有时就难界定,而且谁又有权力界定?艺术是否健康,标准很难定,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化。陕北的原生态民歌信天游,不少是“酸曲”,恐怕在许多大人先生眼里绝对在“低俗”之列。东北民间的“二人转”也是如此。即使是艺术家创作的歌曲,也很难给出一个刚性的标准。上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歌曲刚刚登陆大陆时,被斥之为“靡靡之音”,什么“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什么“人生能有几回醉”,很不健康呀!现在谁又能说它低俗呢?

即使是一些著名的红歌,也是脱胎于不那么红的民间小调。比如《十送红军》,就是根据江西客家民歌《十送情郎》改编的,一开头就唱:“一送里格情郎,给你嘛二吊钱,那是妹妹的心哪,给你做盘缠。”

红歌黄曲凭谁识?这,还真是个问题。(十年砍柴 知名网评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十年砍柴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