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观察
几次楼市调控的经验表明,开发商的“哀兵”之计屡试不爽。前几次调控无疾而终,很大程度上也是开发商“哀兵”之计的得逞。当前一些开发商正在大玩“哀兵”策略,期待楼市调控千万别被他们蒙住眼,更不应受到各种故意制造出来的舆论和假象所左右
近年来,每当中央采取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人们几乎都能看到开发商的“双簧”表演。一些开发商,以“大嘴”任志强为代表,质疑调控的合理性,唱衰调控的效果;另一些开发商则大玩“哀兵”策略,以各种方式刻意制造新政杀伤力大的假象,精准揣摩购房者期待价格回归的心理,通过捂盘等方式,制造成交清淡或楼价“假摔”,渲染新政效果如何“过猛过狠”,呼吁地方政府不要发力调控,呼吁中央不要再出台后续调控措施。
不幸的是,几次楼市调控的经验表明,开发商的“哀兵”之计屡试不爽。前几次楼市调控的无疾而终,很大程度上也是开发商“哀兵”之计的得逞。
眼下,随着“新国四条”到措辞更为严厉的“国十条”,再到被认为是最强硬调控措施的“京十二条”,组合式重拳针对性之强前所未有。尽管如此,现在就断言楼市将实现理性回归似乎言之过早。新政过后,是否会迎来新一轮的报复性涨价,楼市是否会再次陷入“越调控越涨”的怪圈,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借五一小长假“盘点”之机,不少地方都传来“疑似”楼市清淡的消息。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出现投资客抛售楼盘却少人接盘,二手房挂牌大增等,当然更不乏一些楼盘降价数千元的好事。但当购房者满怀希望地询盘买房时,却发现房价松动的幅度很小,个别地区甚至仍在上涨。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房地产蓝皮书(2010)》也预测,2010年全国商品房价格下调的可能性不大,唯有房价增速将趋缓。所谓的楼市“拐点”似乎难觅踪影,总体上看,“量跌价坚”才是当前楼市的真实写照。
当前楼市利益博弈真实的困局是:购房者寄望调控新政带来降价,而绝大部分开发商却表示绝不降价。中西部地区的二三线城市更是远离房产新政的“风暴中心”,据昆明市房产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4月昆明楼盘成交均价依然比3月上涨了5.66%,达到6467.22元/平方米。
不难发现,面对密集的政府调控政策,开发商们一方面营造一种房价已然进入下行通道的舆论态势;另一方面,却在使用捂盘惜售、维持售价、推迟开盘等方式,试图“蛰伏”过政策效果期,并在后市悄悄抬价。通过大力营造新政杀伤力大的假象,来阻挡中央后续调控政策的出台,哀兵之计又来了。
尽管有人天真地建议百姓可以与开发商保持胶着状态,时间一长,就会耗尽开发商的心血和资金,自然等来降价的那天。然而,经过2009年楼市的疯狂上涨,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不怕捂盘,而具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却不能一直苦等镜花水月般的楼市“拐点”出现。
总起来看,新政“组合拳”目前只是打在楼市成交量之上,已患上暴利成瘾症的“房坚强”开发商们,绝不愿轻易让利。正如《中国房地产蓝皮书(2010)》所言,房地产调控措施尚未及时到位,调控手段未能切中要害,投机性投资增多将自主性需求挤出市场。在房地产市场进入“混沌期”的当下,利益博弈日趋白热化之时,楼市调控政策更应持续发力,最终才能引导房价回落到合理区间。
期待楼市调控千万别被开发商的哀兵之计蒙住眼,更不应受到各种故意制造出来的舆论和假象所左右。目前的相关政策还仅仅处在灭火的阶段,楼市高温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要彻底整治房地产市场,尚需多管齐下──出台诸如物业税或房屋保有税等税收政策,扩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与土地供应制度的改良,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等等。建设一个健康、正常的房地产市场,我们刚刚迈出了一小步,但愿这是坚定而不会动摇的一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晶瑶
编辑:
霍默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