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成品油市场乱象何时破解
2010年05月06日 07:12南方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经济人之马红漫专栏

石油巨头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据报道,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一方面以低于国内成品油税前价10%的价格向海外市场出口,另一方面又在国内谋求成品油提价。如此“内外有别”的油价着实让人费解。

其实,石油巨头悖逆市场规律而为的勇气,源于行政助力下的市场强势,而其中的遮羞布恰恰就是数易其稿的成品油定价公式。其结果是,理论上本为全民所有的石油巨头,其利益指向却是南辕北辙。

此前,石油巨头对成品油海外贱卖的辩解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国内“税费”较之国外偏高,不能以含税价格直观比较;其二,国内人工与物流成本便宜,吸引外商将中国视为成品油加工地。以中石化为例,其来料加工的成品油贸易约占到出口量的20%到30%,由此拉低了成品油出口的整体价格。显然,外界对石油巨头的这些片面之词并不“买账”。对于前者,媒体刨根问底,以公开数据和税费比例计算得出结论,目前我国出口的汽柴油价格要比上海的税前汽柴油最低批发价折让8%到12%左右。对于后者,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石油进口三大来源地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而成品油的主要出口地却为东盟、中国香港地区和巴拿马,进出口区域并未大面积重合,又何来大批“来料加工”业务拉低出口价格之说?

对于辩驳双方的一些复杂论据,普通消费者或许解读得并不明晰,但他们的切身感受却是成品油价格接连上扬。作为“旱涝保收”既得利益者,中石油与中石化却表示,“企业尊重政府的定价机制”,将高油价责任推给了政府部门。

的确,我国成品油市场目前受到了过多的行政干预,以往及现行的定价机制就是一个典型。根据现有定价标准,国内成品油的确应该提价。然而,这一定价公式只是体现了行政部门对垄断油企的体恤,但却与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现状相去甚远。一方面,国际油价取决于其自身供求并和当地投机因素关系密切,与一半自给的国内市场相关度并不是非常高;另一方面,改进后的公式未摆脱成本加成思路,而垄断油企的炼油成本并不公开,这相当于供给方拥有了最终定价的遥控权。畸形的定价公式让石油巨头赚得盆满钵满,继而又在海外市场寻求新的支撑。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3月成品油的出口量为264万吨,同比上扬了70%以上。当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海外,成品油售价不可能再有所谓的公式指导,国内巨头只能入乡随俗地以供求平衡价格示人,有可能低于国内现有定价。其实质,相当于以国内尚未充分利用、甚至是颇为紧缺的石油资源,在为他国做嫁衣。

在商言商,追逐利润最大化是市场化企业的经营目标。然而,石油巨头并不是普通的商业企业,以其国有央企的属性而言,它们的真正股东是全体国内民众。恰因此,它们才会理所当然地获得行政支持,但这同样意味着,垄断国企必须要以民众利益为先,否则就是成本与收益不对等,同样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相形之下,垄断油企在长期享受高油价厚利的同时,国内用油方却长期面临价格高企的困境,掣肘了调控政策力图“提振消费”的目标落实。更重要的是,没有竞争压力的垄断油企,也失去了市场创新的动力,在经济利益追求下盲目扩大产能。根据在建和拟建计划,业内预计到2015年前后,我国炼油能力将达8亿吨/年左右。而根据汽、煤、柴三大成品油需求预测,2015年国内仅需要炼油能力约5.5亿吨/年,届时产能将严重过剩。这将使得国内石油资源配比失衡、浪费严重,堪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大阻碍。

价格高企,供求不匹配依然成为成品油市场的两个顽疾。对此,行政力量当从全方位呵护过渡到适度调控,为市场自发的良性调节留出必需的空间。唯有如此,石油巨头才会重视市场声音,俯身为民众利益所想,成品油市场乱象才可能真正消失。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红漫   编辑: 霍默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