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渐增,调控“后招”当适时打出
2010年05月05日 10:19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经济景气指数不断上升,投资越来越活跃,将推动经济走向新的繁荣。但有关部门则需清晰分析这种繁荣的体质是否健康,是内需旺盛带来的真正回暖,还是信贷宽松造成的经济虚热。

最近很多行业“涨”声一片:铁矿石涨价,成品油涨价,生活、办公用纸接连涨价,奶粉、液态奶先后涨价,而近期各地菜价更是涨势迅猛,深圳市面上已很难找到每公斤5元以下的蔬菜,西安等地更传出“两个土豆等价一斤猪肉”的奇闻。虽然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均表态称当前物价涨速仍处于“可接受、可控制”的范围,但此轮涨价涉及行业之广、生活必需品涨幅之大,仍触动了公众的神经——通胀压力百上加斤,百姓生活成本上升,已然成为一个必须正视、解决的问题。

春夏之交本是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因此,近期菜价日高一日显得不合常理。有专家将此归咎于天气异常,称西南干旱、北方倒春寒都影响到农产品收成。天气固然会影响蔬菜的产量,却显然不是价格上涨的唯一原因。

今年以来,国内主要工业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成品油、工业原料的上涨,大大提高了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然后推动消费品市场的价格。尤其成品油价格的上涨,更直接抬高了物流成本,并最终传导到终端零售市场的每一件商品之上。对远离蔬菜产地的城市而言,菜价中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就是运输费用,“油”涨船高实属必然。

以蔬菜为代表的此轮涨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的经济回暖。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出乎意料的11.9%,远高于全年8%的总体预期。经济重回景气周期是公众的希望,但问题在于,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牢靠,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银行信贷等手段带来的兴奋剂效应——既然是依靠信贷推动,那么,经济的持续景气就需要信贷规模的进一步膨胀,而信贷规模一再膨胀的负面效应,首先就是物价上升,通胀压力加大。从眼下的情况来看,通胀的表现已经出现从局部向整体蔓延的态势,从“可接受”到必须警觉的程度。

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CPI不到3%,但同公众的真实感受差距颇大,这就需要建立更准确更灵敏的物价采集手段。否则,面对一个可能失真的数据,公众大可一笑置之,但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却需要建立在准确的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不能被有缺陷的数据误导,而宏观政策本来有时滞效应,就更不能马虎。

物价变动关系到百姓生活,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需要相关部门及时作好应对。本来,经济景气指数不断上升,投资越来越活跃,将推动经济走向新的繁荣。但有关部门则需清晰分析这种繁荣的体质是否健康,是内需旺盛带来的真正回暖,还是信贷宽松造成的经济虚热。如果GDP数据突飞猛进,而居民收入、就业、消费等没有相应上升,这样的增长如何保持后劲?

国家近期接连打出严控楼市信贷的组合拳,已经在市场产生了很大反响;央行日前宣布提高准备金率,以收缩市场的流动性。这表明决策部门已经感受到通胀压力的加大,而宏观调控出手越来越有力,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经济和市场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在货币政策之外,决策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应有更多“后招”。比如,暂时放缓水电气油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步伐,等到通胀压力有所消减之后再适时重启;在价格猛涨需求刚性的情况下,推动相应商品市场供给的大增;严厉打击可能存在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操纵市场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针对农产品供给存在的不稳定,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提高农产品的财政补贴,以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霍默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