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勋:两会传递共识,更要催促行动
2010年03月15日 07:59新华每日电讯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落下帷幕。按照早已公开的“约定”,温家宝总理今天将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不变中蕴藏变化,稳定中自我完善,两会这个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越来越深入人心,也吸引了更多来自世界的目光。

每年3月初的这十来天,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时间。在海量信息和媒体的盛宴中,撇去言语的泡沫、娱乐化的花边,盘点今年两会,回顾在这些天,人民代表们都做出了哪些重大决定,谈论了哪些热点话题,有利于我们确定历史的坐标,为今后的行动找一个新的起点。

两会何为?它首先应该是一个民主政治的舞台。立法和监督是它最主要的职能。两会上,代表们审议了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这一重要法律,与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制度直接相关,事关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同票同权”是一个重大进步,中国民主政治史上,必将记下今年这个春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些重要表述,令人过目难忘。“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一个服务型政府应有的姿态和追求的目标。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强调,要依法对“一府两院”和有关政府部门开展询问和质询,这是最高权力机关发出的加大监督力度的强烈信号。

两会因为其重要性,集合了来自各地的官员和各界精英,媒体也纷纷派出了最强报道阵容,因此,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也被“一网打尽”,各种不同观点,有机会在公共平台上激辩、交锋。各种民生话题在两会上充分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共识也进一步清晰。

两会的日程中,安排了多场新闻发布会,而在去年本报的两会评论中,曾把整个两会称为“最出新闻的新闻发布会”。在这里,平日很难采访到的各级官员,遭遇媒体的现场“逼问”;“毒豇豆”“钓鱼执法”,这些在一些人看来仍很“敏感”的话题,也逐一在两会上“脱敏”。挑剔的外国媒体也发现,中国记者越来越“敢问”尖锐的问题。

代表委员中,向来敢言的如葛剑雄、钟南山等,风采不减;新生代代表如胡小燕等,经过两年的历练,也不再“青涩”,交出了出色的履职“成绩单”;还有崔永元、朱振中等代表委员,勇于向不良现象“开炮”,大声疾呼为民代言、敢说真话,赢得了大众的尊敬。

议政的目的是形成成果,争论的目的是为凝聚共识。两会传递的共识,发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动员令。

知易行难,有共识更要起而行之。实际上,在转变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教育“去行政化”等这些重要议题上,我们并不缺乏共识,也不应找不到政策和办法。当务之急,呼唤的是改革的勇气和执行力。

希望民主、公开、透明的“两会效应”,能够延续下去,融入日常政治生活中,希望两会传递的中国共识,能化为实际行动,助推中国“全面改革”的进程。丁永勋(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