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天健:学会“说话”是代表委员的必修课
2010年03月15日 07:38新京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妮天健

“代表委员以代表委员的身份说话,体现的是一种政治道德,是一种责任伦理。”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昨天闭幕了,但是,委员们之间就一些话题的争论,却很难随着会议的闭幕而消弥。比如,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曝同是委员的严琦在饭局上称“‘关网吧’提案让公司增值5亿”,称委员不能到政协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严琦则针锋相对表示,“这个完全就是乱说”,“我哪会说这种说呢?”

一句话,赚5亿?是不是真有这种可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在全国两会这种场合,代表委员该以什么样的身份说话,对说出的话又应承担什么责任?当代表委员之间就某个问题唇枪舌剑时,对通过媒体的报道直面公众,他们又应持什么态度?毕竟,在两会这个特殊时期,场内场外,代表委员的言行都会被关注和解读。

那么,代表委员该以什么样的身份说话呢?韩方明说:“委员应以委员的身份说话。”应该说,这是政治常识。委员如此,代表也如此。

代表委员参加两会,就是参政议政的,自然只能以代表委员的身份说话,此外很难有其他身份。而且,代表委员所说的每句话,都事关公众利益。这也正是记者努力接近代表委员,不放过任何采访机会的真正原因。严琦回应韩方明的话,就是被记者“堵”住时说的。

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以代表委员的身份说话,体现的是政治道德,是责任伦理。在“全民记者”的时代,“两会时间”实际上不再局限于正式会议时间,甚至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日程时间”,会前会后的若干天,也都成了“两会时间”。

这样,只要是在“两会时间”内说的话,不管是在正式会议场所里,还是在非正式的饭局上,或接受记者的采访,代表委员的言论都有着特定的含义与价值。有一个语法细节,最能体现这一点:不论代表委员此前是什么样的身份,在“两会时间”内,他们的姓名之前,必被定语为“代表”或“委员”。

设置这个定语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明确告诉公众,也提醒代表委员,你在“两会时间”内说的每句话,都是作为代表委员这个特定身份说的。在这个时间内,如果你说话的方式,变成了正式的议案、提案,就更是在以代表委员的身份发声。这也就是为什么代表委员不能在国家最高议政场所里,为自己或小集团谋利,而应为民众代言。

这样,对自己说出的每句话,代表委员都应负责到底,不能在观点上引起争议,进而产生压力后,以“不想说”、“不要问”、“不去管”等为遁词,更不能简单化为“无聊”、“不属实”、“乱说”等,而需要有证据证实或证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何况,今日之时代,通讯工具如此发达,每句话都可能会被同步记录和传播。

“两会时间”内,代表委员该以什么身份说话,该说什么样的话,对说出的话该负什么责任,相信每个代表委员都非常清楚,也因此能有问心无愧的自信。既然如此,就不妨开诚布公,直面质疑。直面了,可能会得罪人。但不直面,肯定会得罪人。而且,得罪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