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性政治改革是最佳选择
2009年12月24日 08:22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汪玉凯

中国的改革是以政治改革开题的,但改革开放以后,工作重心转移了,更多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开始张扬,人们对民主改革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为中国公民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公众参与政治的意识越来越强,加之市场经济赋予了老百姓平等、公平、竞争的意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被大大调动。

因此,如果不改革,将会与老百姓的期望形成巨大的反差。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深层社会问题,比如腐败、贫富差距等都与政治改革滞后有关。如果不解决政治改革问题,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1992年以后,权力与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上而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成了改革路上的巨大障碍。具体来说,第一,公权未受到制约。从理论上来讲,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完整的,但实际上从司法上来讲我们对一把手没有制约。第二,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党政自身的改革很滞后,如“三公”消费——公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老百姓对这些意见很大。第三,执政党自身改革滞后。

我认为改革的思路有三点:第一,改革不能盲目冒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速度和适度要和经济保持一致。第二,进行可控性改革,执政党自身要改。一方面,社会公众对政体改革的期望值是动力,另一方面,基层社会矛盾也是改革的动力。如何上下配合,对政府来说就要动脑筋,可控性改革是非常关键的。第三,以县为改革的突破口。按照广东顺德的做法,一是建立了党政统合的组织架构;二是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三是高效、经济的政府运转模式。在基层扩大党的领导干部直接选举的范围,以此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如县一级可否设想县委书记不兼任人大主任,而县委书记和县长由一人担任,但必须是通过党的代表会议和人代会选举产生。这样县委书记就会对党员、人大代表负责,而不是对上级负责。县一级可控了,我们就能往上涉及,这就是改革的思路。(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摘编自12月23日人民论坛记者对其的采访录)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汪玉凯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