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死亡
2010年01月29日 11:04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评中评第350期

1、

忙完手里的活,溜了一眼新闻,发现:塞林格死了

其实死亡还是活着,对我来说本应该没有什么意义。已经记不得最后一次看那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大学几年级的时候了,甚至里面的人物、里面的情节也早已模糊不清。那本书,现在躺在距离我老家的某个书箱子里,被一堆书压着——同时也压着一堆书。

可是塞林格并不是那么简单,他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回忆的。

高中时——我和麦田里的主人公差不多一般大的时候,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毫无感觉;大学时忽然想拿起来再读,竟然因此而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如此寡淡而感到遗憾。年轻时没有愤一点,原来以后真的会后悔,虽然我后悔的还不太晚。

前两天看到一首诗,按照现在的标准绝对是被打入低俗、甚至是淫秽的范围之内——其实《麦田里的守望者》又何尝不是,不但书该禁掉,塞林格也该被封杀,连逝世的新闻都不该报道,免得人们为了纪念而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但是我却很喜欢。里面充满着“垮掉一代”曾带有的那些气质,青春、荷尔蒙、生命的活力、原始的力量……

有些人喜欢一个时代,是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所以怀念;而有些人则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羡慕。我是属于后者,我回忆塞林格、喜欢《在路上》,只不过是为了躲避去回忆,只是不想回忆我老老实实长大、中规中矩渡过的听话青春。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对那些杞人忧天,担心低俗信息毒害下一代的观点抱有怀疑,相反的,我担心现在的孩子们,在一个无游戏、不低俗的温室里长大,到有一天,青春不再的时候,他们也会和我一样喋喋不休的抱怨自己没有激情的青春,没有错误的成长。

虽然曾经吸毒,虽然是带着理想幻灭的越战后一代成长起来的,虽然也曾激烈的反对政府,但是克林顿终究还是成为了美国的总统;虽然脏话处处,纵然主题阴暗,但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仍然成为了美国文学的经典。

但是美国,从不曾垮掉。而我也相信,守望麦田的塞林格,也不会因为逝世而从年青人的视线里消失……

2、

在我得知塞林格的逝世之前,我先看到的是一个小女孩的死亡。

当时一个同事在群里说:“国内新闻真让人活的绝望”。话音刚落,我就看到了这则新闻:

益阳市6岁女孩赵明慧,清晨在家安睡,爸妈晨起到楼下摆摊卖早餐,大约7点,爸爸回家准备喊醒女儿,因为这一天是女儿到学校领取成绩通知单的日子。

当爸爸发现家中可能进贼,下楼拿了根铁棍返身冲入房中,却发现家中一片狼藉,睡在床上的女儿不见了,慌乱之中从床底下找出女儿时,女儿已是“满脸发青,嘴角、鼻孔都流着血”,“那时候身体还有温度,等我送到医院,女儿已经没气了。”亲眼看见最亲最亲的人转瞬之间去了,在一个如此平凡幸福的早晨——救,来不及;痛,山崩地裂。

成绩单后来被老师送来了,还有一张“三好学生”的荣誉证书。但是应该接受表扬的生命,却已经不再。

上面那大段的新闻叙述,是晓宇写在他的评论里的。那篇评论其实并不是评论,脱离了愤怒,剩下的只有祈祷;而在悲伤的叙述面前,一切道理和逻辑,一切说理和理智都失去了意义。

如此悲怆地展现出来?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我们再也不能为小女孩背上书包,只有妈妈的哭诉,一遍又一遍:“假如当时不去摆摊卖早餐,那就……”

我把这段新闻发到群里,满脑子只剩下了一个字:操。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上期评中评:魔兽玩家,你们的钟声还不够响

塞林格   孩子   青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