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评第326期
“大城市,请接纳年轻人安放在你那里的青春”系列评中评之二
中国青年报“青春何处安放”第三篇文章回答了昨天远文评中评里的疑问:“从目前的两篇稿子看,观点是一致的,就是劝青年别总想着要留在大城市。我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延续这个观点。”
今天他们刊发的稿子《“蚁族”不需要怜悯和悲情》再次延续了相同的观点:树挪死,人挪活,如果在大城市的“蚁居”生活压力太大,不妨换个地方。任志强说“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引来炮声隆隆,可也并非全无道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理所当然地应生活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也需要有知识的人去出力。世界的各个大城市,都消费高、压力大,“蚁族”要弄清的问题是,你是不是非要在大城市发展?你到底是为了理想在这里还是被现实所迫?你是不是尝试过不同的生活方式?
说来我和远文的梦想一样,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我曾经生活过六年的石家庄去安放我的青春(或者中年岁月,也许是晚年朽骨)。可是,现在我不得不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如工蚁一般的生活。原因无他,远文在上一篇的评中评里提到了:权力集中导致资源集中。
现在几乎全国最优秀的资源,都被集中到了那几个大城市里。当需要建设这几个大城市,需要维护这几个大城市运转的时候,我们是集全国之力。以至于大部分的资源和机会都被集中到了那几个大城市里,挤出效应下,二三线城市里的机会少的可怜。我不是不愿意生活在石家庄,而是被“赶”到了北京。现在,我所困惑的是,大城市,到底是谁的大城市?难道只是那些“有智慧更有特殊内涵”的人的大城市?
在昨天评中评的后面,一位网友写下了这样一句留言:“这不是病,人人都有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权利和自由!”难道不是这样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志存高远的青年当然不一定要蜗居北京,可是如果他们选择蜗居北京,那也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和选择。他们并不是为了那个蜗居而来,也并非冲着北京之大而至。在这个在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上班路上,堵车比自己便秘还要痛苦的城市,他们愿意在这样的艰苦的情况下,忍受着诸多的不便,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方式。这是他们的选择。
可是,就是这样的选择,仍旧面临着诸多的限制。这种限制,不仅仅是买不起房子,生活成本太高的经济上的限制。更是户口等地域歧视上的限制。没有大城市户口的人们,不但不能享受诸多福利限制,而且还要面对一些本地人的恶言歧视——一个上海的主持人,不就请一个听众“滚”出上海吗?
中国青年报“青春何处安放”这一系列的讨论文章,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的基础上: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大城市对于外来人有诸多的限制。就像上海那个主持人所持的观点,既然你对大城市有诸多抱怨,为何不“滚”出大城市?
可是,那些持有这种观点的论者,是否深入的想过人们对大城市的这种抱怨,到底起因为何?是因为自身的不知足、欲望太多、对大城市提出的要求太多,还是因为大城市对他们索取太多,而回馈太少?是因为在平等的环境里,自己技不如人,还是因为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虽然许多人身怀绝技——就像写《志存高远的青年是否一定要蜗居北京》一文的东方晓白——但是因为大城市对外来人设置的诸多不平等的门槛,年轻人向上的努力处处遭到打压?
说句很不客气的话,那些在资源上处处享有便利的大城市,是欠全国人民的。可是,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城市的时候,却看到她们紧闭大门,甚至把门槛提得很高很高。这个时候,这些年轻人们该怎么办呢?中青报开出的药方是:不让我们去,我们就不去了——做一个鸵鸟,把脑袋扎到土里,就看不到那些门槛,那些不平等,那些拒绝了。可是,我却愿意对那些忧郁踌躇的年轻人说,如果你们愿意,如果你们想到大城市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和未来,那就赶紧买一张火车票,义无反顾的前往吧。只有越来越多的你我,走到大城市里去,真正出现在那些城市管理者的面前的时候,也许才能给他们一点压力——如果债主忘记了对你的欠债,难道你不应该站到他面前,让他想起来吗?
远文上一篇评中评也提到了中青报曾经触动过多少年轻人的大讨论“潘晓来信,为何年轻人的路越走越窄”。现在,年轻人在大城市里,似乎又再次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能走得路越来越窄。这次,中青报再次推出这个系列,不过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嫌路窄,就别走这条路。而我却更愿意相信鲁迅曾经提到过的一个相似的观点:没有路,那就走一条路来。嫌路窄,那就把路闯宽点。逃避并不能躲开那些无处不在的不平等,只有直面他们,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切事在人为。欢迎年轻人到大城市安放你们的青春。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上期评中评:“大城市妄想症”是一种什么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