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福珍成不了又一个孙志刚
2009年12月07日 11:46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评中评第312期

我有一些偶像,他们都是乐观主义者,比如胡适,那个相信“功不唐捐”的人;比如苏东坡,他被林语堂称为“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但请注意,那都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他们并不对世事盲目乐观——人生态度和对具体的事情的看法是两回事。今天,我就来说说我对两件事的悲观看法。

一件是楼市。《蜗居》一出,刺激千万人神经,正如李妍所说:“《蜗居》之所以让人心酸,只因为这样的生活场景往往不幸地照进了我们的现实。”

而最新的新闻是:商务部官员日前表示,预计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达到12万亿元。而此前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交易总额达到5万多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居民近半花销都用在买房上了。有研究者称,“今年是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也是房地产业最辉煌的一年。”

这当然让人悲哀,也不值得称道。但是,我们该怎么看待楼市?

有无数人在说,我们的楼市充满泡沫,而历史也证明,只要是泡沫,就一定会破灭。这些观点都没错,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上周我们做了一期自由谈专题:中国的大楼会比迪拜的更坚挺吗?不消说,这是一期充满了恐吓意味的专题:看看,我们的大楼也会像迪拜的一样倒掉的,再不把泡沫挤掉就来不及了!但实际上,我们清楚的明白中国与迪拜是两回事,网友也看得很清楚:

“中国的大楼比迪拜的坚挺多了,因为背后有政府撑腰,就算要跌,政府也会托市救市。”

“中国的房地产业好不到哪去!只是咱们人多,崩溃后开动印钞机,大不了恶性通胀。但迪拜就不行。”

“房价暴涨我们没有受益,可怕的是房价要是暴跌我们一定是受害者之一。因为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房价暴跌中国经济会一蹶不振。”

这个时候,吴晓波这句话实在有太多意味:“我担心的是中国楼市再过十年也不崩盘。”

别问我该怎么办,我也没有完整清晰的看法。我知道的是,一味唱衰无济于事(也许只能蒙蔽我们的双眼),我们需要寻找别的出路。

其中一条出路应该是和《城市拆迁管理条例》连在一起:建房要土地,而土地从何而来?——拆迁。唐福珍死了,我们开始榨取她死亡的剩余价值,有论者说:“如果唐福珍的死能换来地方政府对民权的重视,那是值得的。”我们都在想,唐福珍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孙志刚?希望她的自焚能够最终导致《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的废除。

上面这些话功利得让人感到残忍,但我们得承认,倘若真是因为这一惨剧导致《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的废除,就算对唐福珍的死亡也来说并不“值得”,但也许这是最有意义的祭奠。

我的看法是:不会。道理很简单,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收容遣返制度没有给政府带来多少收益,而如果废除《城市拆迁管理条例》,占了政府收入很大一部分的土地出让金就要大大缩水。这件事,没有废除收容遣返制度那么简单。

我说“不会”,除非......除非我们付出百倍于废除收容遣返制度的努力

这也许是一个节点,重庆“钉子户”的视觉冲击没能废除《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现在,如果唐福珍的自焚也不能唤醒大众的广泛参与,以后还有什么能吸引媒体和大众的眼球呢?那么,做房奴,或是想做房奴而不可得,这一切就是活该!

凤凰网评论编辑:彭远文

ps:补充一点,我并不是说废除《城市拆迁管理条例》能导致房价下降,单纯从供需的角度来说,拆迁越难,地价越高。但请问现在房价高企的主因,是地价还是权贵结合?放大视野,从政府与民众力量消长的角度看,民众越有力,我们离房奴就越远(福利房与小产权房才是解套之路)。

上期评中评:最糟糕的时代里最糟糕的事

唐福珍   楼市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彭远文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