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人应该学学周恩来总理
2009年11月17日 11:24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评中评第299期

我毫不怀疑,昨天在上海科技馆与奥巴马对话的那些大学生个个都是青年才俊,校园精英。能够得到提问奥巴马的机会,他们是幸运的。而对他们的未来,我也毫不怀疑:在30年、40年后,他们将成为中国的中坚力量,甚至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的领导者。

但是,在听完那一个小时的问答之后,我也毫不掩饰我对这些精英的失望之情。提出那些温温吞吞的问题的大学生,更像是一个迟暮之人,饱尽社会风霜,看穿红尘坎坷,历尽复杂的人际关系之后,终于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对这个世界变得圆滑世故,左右逢源,身体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声音也变得有气无力。

看看我们的上海青年人是怎么提问奥巴马的吧

因为您很难才能得到这个奖,所以我在想您是怎么得到这个奖的?还有您的大学教育怎么样使您得到这个奖项?

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实在不能相信,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个城市,曾经孕育出了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刊物《新青年》;无数满怀激情,为救国、为强国而抛却生命的年轻人曾经在这座城市留下痕迹;文人间的辛辣笔账也曾在这座城市上演……

但是到了昨天,为什么上海的年轻人,上海的大学生们却变的毫无锐气,对奥巴马提出的问题不痛不痒了呢?以至于连美国大使都等不及了,自己找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来“刁难”自己的总统。当他们坐在上海科技馆的大厅里,当他们在提问中自称“中国的青年网民代表”的时候,他们作为青年的血性何在呢?

我们或许并不认为这些青年人代表了全体中国人的利益,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许多问题上,同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和他们是有着共同利益的。而站在他们面前的奥巴马,显然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也代表着其国民的利益。我不明白,在这样的时刻,怎么大家还能够如此克制,如此和睦?

我不是说当时就应该枪炮相向,也不是说要弄的火药味十足。中国人有“有朋自远方来”的传统,有以礼待人的习惯。但是提问尖锐并不一定就会给对反留下无力的印象。做为美国的总统,奥巴马不是没有被美国人提问过,没有被美国的小学生刁难过

上海,曾经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地。当初为这个公报和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前期准备的基辛格在其回忆录中,就曾不止一次的回忆,他一生中最尊敬的两三个人中,就有周恩来总理。他之所以尊重周恩来总理,不是因为周总理对他客客气气、温温吞吞。相反,他尊重周总理是因为当时在谈判过程中,周恩来总理并不回避中美间的尖锐问题,当中美双方的解读出现冲突时,他也没有试图轻描淡写的带过。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正视,才能最终去找到解决的途径。

我不知道若干年后,当奥巴马出版自己的回忆录时,该如何回忆他在上海面对这些青年人的经历,想必他会很感谢这些青年人的口下留情。但是是不是他也会一再提及自己的尊重之情呢?我不知道。

同样,我也不知道,当30年、40年之后,昨天面对奥巴马的上海的青年人,真的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的时候,他们又会对这个社会发挥怎样的影响?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上期评中评:奥巴马访华与老生常谈的悲剧

 ps:为了方便您浏览凤凰网独家评论,我们新推出了邮件订阅和rss订阅两种方式:内容包括自由谈、评中评、凤凰卫视节目(时事开讲、锵锵三人行、时事亮亮点、解码陈文茜、震海听风录、骇客赵少康),周一到周五更新。欢迎使用并提出意见,谢谢。

1、件订阅

2、RSS订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