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等其他八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强调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产品。
张立伟认为,政府的这种行为,不属于贸易保护。当然,他是为了反驳国际上对中国政府这种做法的指责之声,比如近日,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就指责中国在4万亿工程采购中歧视外国供应商。
其实这倒也不可厚非的,政府采购倾向使用本国产品,也是国际上的一个通行的做法。今年年初的时候,奥巴马政府不也实行了政府采购要购买国货的政策吗——当时我们也像伍德克主席那样,指责奥巴马政府搞贸易保护呢。
要说这就怪了,难道全世界的政府采购都不喜欢用自己国家的产品么?怎么还需要政府三令五申?
一方面,可能是每个人都希望买到最好的东西——尤其是在花的钱不是从自己腰包里拿出来的情况下。但是国外许多国家的监管体系比较健全,政府花钱受到的限制比较大——至少纳税人可是紧紧的盯着政府花钱的那双手呢,所以一般不会乱花钱。要说喜欢外国货,很有可能是价格因素,比如中国的产品在国外卖的很便宜,用中国货似乎很合算。
但是中国货在外国卖的便宜,不一定在国内也卖的便宜。举例来说,去年联想推出了新的产品ThinkPad X300,当时国内两个可供选择的版本售价分别为24999 元与34999元;而在美国市场上对应国内版本的机型折合人民币仅分别为17548元和21262元,差价最多近14000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中美两国国民的收入差距)。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许多情况下,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卖的价格比国内要便宜好多——说许多人有崇洋媚外的心理,歧视国货,但是从这个角度看,还真不知道谁歧视谁哩。
另一方面,政府采购过程中,如果质量和价格都差不多,当然应该优先购买国货。但是如果国货质量差,还是一味的要求买国货,那是不是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买不买国货尚在其次,买好货才是关键。
这就涉及到一个判断的问题,谁来判定质量的好坏?是不是因为已经买了,所以政府就可以说自己买的是最好的?
我觉得判定权不应该完全交在政府手里,更重要的是要把采购的过程透明、公开,让政府的采购行为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当然,如果纳税人自己都不关心自己的钱被政府拿去乱花,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陈一舟就指出,目前政府采购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国货的歧视,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容易受权力干扰的采购机制和“猫腻空间”。他举的例子是,外国企业因为掌握技术优势,所以在定价权上掌握着很高的主动性,利润空间也大——这就在客观上也打开了高回扣的空间——去年年底曝出的,西门子在中国的贿赂丑闻就是一例很好的说明。
但其实这种猫腻也不必然就出现在政府采购外国货的过程中,对国货的采购依然也有这样的弊病。最近的例子就是工信部的“绿坝门”事件,经过国内外非官方专家的鉴定后,这款软件不仅技术上并非最好的,而且还漏洞百出,甚至涉嫌抄袭外国的技术。但是工信部还是坚持大量采购该软件,并且强制七月后出厂的品牌电脑全部安装。这其中是不是有猫腻我们不能乱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许多疑问工信部没有给我们解释,这个采购的过程也不够透明。
发改委等部门这个文件,当然是出于保护民族企业的好意。但是好初衷就怕办坏事——在中国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如果让好的出发点,最后也有好的结局,这里面,不仅仅是改变崇洋媚外的心态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转变决策的独断惯性,而民族企业本身也要争口气……
凤凰网评论频道编辑:张恒
版权声明:凤凰网原创评论,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上期评中评:方静“间谍门”事件,等政府、法院、央视的通稿吧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