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震海听风录》
解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崛起对中欧双方带来哪些挑战?如何搭建中欧沟通平台消除盲点?中欧社会论坛创始人主席卡蓝默、总监于硕、历史学者陈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阮曾媛琪做客《听风录》,深入解读欧洲对崛起中国的认知,分析中欧论坛的经验借鉴与意义。
邱震海:欢迎收看《震海听风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尤其是我们知道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一关系更是与过去二、三十年的情形完全不同。而今年上半年开始,中西双方在北京奥运和西藏问题上所产生的风波,这更是双方的人们都再次对这一问题展开一些深层思考,下面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中国崛起下的中西对话
解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30年前中国虚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吸引外资,到今天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在国际市场、能源、战略地位和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对西方构成挑战,中西关系正在从以前相对的单一和简单,演变成今天双方从政治到民间,都正呈现出日益错综复杂的局面。
2008年,通过北京奥运和西藏风波,中西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中西双方除了政治层面外,在民间和社会层面也加强沟通和对话,显得尤其重要。有法国梅耶人类基金会和香港霍英东基金会组织,并得到中国大陆和香港几所知名大学协办的中欧社会论坛,从2005年成立之后,就一直在从事中欧民间和社会层面的对话工作。
尤其是于2007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论坛,在欧洲23个城市设立46个工作坊,范围覆盖中欧之间产生交往和摩擦的所有领域,中欧双方参加人员达到1000多人,从学者、企业家、官员,直到农产品和移民代表,广泛覆盖中欧民间的各个阶层。
不久之前,中欧社会论坛又在香港设立了其常务秘书机构,第三届中欧社会论坛和民间对话,将于明天秋天在香港举行,这一论坛的模式,为中国和西方世界展开民间和社会层面的对话和沟通,提供了范本和可借鉴的经验。
邱震海:好,有关中欧论坛以及中国和欧洲的民间和社会的对话,包括中国和西方的民间和社会的对话,他们的意义,他们未来如何操作?我想今天我们跟几位人士进行探讨。先在我们节目现场,我们跟他们进行探讨的是中欧社会论坛的创始人以及主席,法国的卡蓝默先生,以及明年将要承办第三次中欧社会论坛的香港理工大学的协理副校长阮曾媛琪,我们先看一下。
已经三年了,中欧社会论坛主题是促进中欧社会持续对话,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对话、了解、沟通和建议。随着中国崛起,中欧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个论坛边扮演挺重要的角色,皮埃尔,三年前为何会创办论坛?
中欧社会需要持续对话
卡蓝默(中欧社会论坛创始人、主席):论坛的远景,是想建立世界对话,让中国跟欧洲社会可以持续对话,经过我们这几年的分析,所有人都同意中欧关系很重要,对中国、欧洲国家,甚至是全球都很重要,大家都想有良好的外交关系,我们想要建立各国之间的国际秩序,良好的商业关系。
中欧民间近年出现误解
卡蓝默:我们发现,中欧社会之间误解暗中慢慢成形,这些误解和分歧,是外交和贸易关系也不能化解的,这一点很有趣。双方的当权者以及贸易伙伴都同意,如果想为未来建立一点关系,中欧之间得要达到全然共识,双方还未做到,我们得要想办法创新,这真的算是创新,找出目前让中欧社会相互依存的新方法,让这么重要的两个社会建立对话,这就是论坛的挑战。
邱震海:对啊,你刚说过中欧社会之间存在误解,为何会存在误解?是什么误解?
作者:
震海听风录
编辑:
张恒
|